

1.
亦作“灎”。亦作“灔”。亦作“灩”。
2.
水浮動貌。
1.出自《文選·木華〈海賦〉》浟?瀲滟,浮天無岸。
2.出自《詠史》云巖響金奏,空水滟朱顏。
3.出自《慶春澤·與善歌者》詞花影滟金樽,酒泉生浪。
4.出自《水滸傳》黃金盞滿泛香醪,紫霞杯滟浮瓊液。
3.
水盈溢貌。
1.出自《雜興》詩澹滟九折池,縈回十余里。
2.出自《皇太妃閣》詩玉盆沉李灩清泉,金鴨噓空?細煙。
3.出自《行香子·嘆世》月滿還虧,杯盈自滟。
4.出自《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其色瀲滟于顏間,其聲發(fā)而為文章。
4.
水光耀貌。
1.出自《臨江仙》詞素洛春光瀲滟平,千重媚臉初生。
2.出自《浪淘沙》詞今日北池邊,漾漾輕舟,波光瀲滟柳條柔。
3.出自《明月篇》初照瀲灩黃金波,團圓白玉盤青天。
4.出自《浣紗記·打圍》湖光滟,湖光滟,雪浪翻空,見汪洋出沒魚龍。
1.指菊花。
1.借指精銳的士卒。
1.指成霜狀結晶的白色藥末。
1.白色。
1.謂跋涉于寒夜之中。
1.經霜的果實。亦指霜后才甘美的果實。
1.霜后的柿子。語本南朝梁簡文帝《謝東宮賜柿啟》﹕"懸霜照采﹐凌冬挺潤。"
1.猶秋收。
1.猶寒暑。
1.御史臺的別稱。
1.經霜的樹木。
2.特指楓樹。
1.猶秋水。
1.潔白的絲線。
2.指潔白的絲繩。
3.絲弦。
4.喻指白發(fā)。
1.秋風。
1.即松。松能傲霜﹐故稱。語本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悅與簡文同年﹐而發(fā)蚤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1.白色生絹。
1.指霜。霜為白色結晶﹐故稱。
1.指秋熟的莊稼。
1.御史臺的別稱。御史職司彈劾﹐為風霜之任﹐故稱。
1.猶素湍。水質碧清的池塘。
1.即糖。糖為甘蔗汁或甜菜汁熬制后所成的結晶物﹐故稱。
1.如雪的波濤。
1.亦作"霜蹏"。
2.即馬蹄。語本《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
1.見"霜蹄"。
1.深秋的天空。
2.深秋天氣。
1.寒冬時樹木的枝條。
2.竹管。
3.方言。冰棍兒。
1.披垂的白發(fā)。
1.肅穆的殿廷。
1.日月光照下的庭院。
2.秋天的庭院。
1.即梧桐。梧桐皮白﹐故稱。
1.白兔。
2.指用兔毫制成的筆。
1.霜夜的擊柝聲。
1.覆霜的屋瓦。
1.潔白精致的細絹。
2.借指潔白精致的細絹制品。
1.指晩秋。
1.寒霜肅殺的威力。
2.嚴威。
1.白色的紋理。
1.寒鴉。
1.指磧鹵之地。
1.指寒夜。
1.亦作"霜溪"。
2.寒溪﹐清冷的溪流。
1.劍匣。語本《西京雜記》卷一﹕"高祖斬白蛇劍﹐劍上有七采珠﹑九華玉以為飾。雜廁五色琉璃為劍匣。劍在室中﹐光景猶照于外﹐與挺劍不殊。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開匣拔鞘﹐輒有風氣﹐光彩射人。"
1.指秈米。其色雪白如霜﹐故稱。
1.潔白明亮貌。
1.指御史臺。
2.借指執(zhí)法嚴刻峻厲。
1.霜和霰。
2.喻惡勢力。
3.喻嚴峻的刑法。
1.白綾。亦指畫在白色綾子上的真容。
1.霜晨。有霜的早晨。
1.即竹。
1.像霜一樣皎潔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