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誨;教導。
1.出自《書·高宗肜日》乃訓于王。
2.出自《孟子·萬章上》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於亳。
3.出自《劉先生夫人墓志》稟訓丹陽,弘風丞相。
4.出自《乞遵守慈諭疏》蓋惟其愛之也深,故其訓之也切;惟其訓之也切,益見其愛之之深也。
2.
引申為訓斥。
1.出自《延安人》昨晚上,你找你大談話了?你還臉色黑風風地訓他了?
3.
典式;準則。參見“訓式”。
1.出自《教授廳銘》言慎行修,乃式乃矜。勉茲古訓,庶列槐陰。
2.出自《鏡花緣》但這樣射去,縱箭箭皆中,也不可為訓。
4.
訓練;講習。參見“訓卒”。
1.出自《代李侍郎與山南嚴仆射書》處瘠土而有財克豐,訓羸師而其武可畏。
2.出自《宋史·張浚傳》訓新集之兵,當方張之敵。
3.出自《與楊扶寰書》榆關何地,師相駐節于此,日訓軍實,而忽告餉絕,年兄思之,此豈小關系乎?
5.
引申為馴御。
1.出自《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行右領軍衛扶風馬公神道碑銘》尺籍伍符之勤,訓馬簡士之要,雖程功于衛霍,終歸美于程李。
6.
解說。參見“訓説”、“訓故”。
1.出自《文心雕龍·練字》若夫義訓古今,興廢殊用;字形單復,妍媸異體。
2.出自《容齋三筆·五經字義相反》安擾邦國,擾而毅,擾龍,六擾之類,以擾訓順也。
3.出自《釋頌》頌之訓為美盛德者,余義也。頌之訓為形容者,本義也。
7.
取名。
1.出自《宋高僧傳·興福二·愿誠》十月臨蓐,果如其望,立字曰愿誠。后志存小字,不訓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
8.
通“順”。順從;遵循。
1.出自《書·洪范》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
2.出自《法言·問神》或問文,曰“訓”;問武,曰“克”。
3.出自《王縱追述碑》外訓驍雄,內蘇疲瘵。
4.出自《十駕齋養新錄·四方其順之》古書訓與順多通用。《洪范》“于帝其訓”,“是訓是行”。《史記·宋世家》皆作順。
9.
古代文體名。《尚書》六體之一。記述訓導之詞。
1.出自《書序》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2.出自《漢文學史綱要》《書》之體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訓,曰誥,曰誓,曰命,是稱六體。
10.
古代文體名。論著的一類。
1.出自《論文后編·目錄上》論著之屬,溢為解、為訓、為釋、為注者,皆漢魏以前,制作已繁。
11.
姓。見《通志·氏族四》。
1.猶言無一寬免。
1.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極其難得。
1.方言。一點也不怎樣;不要緊;沒關系。
1.唐穆宗時京城婦女首飾的別稱。
能在百步之遠的地方射穿選定的某一楊柳葉片。形容箭法或槍法極好。
1.馬燈。
1.弩的別稱。
1.各種木材。
1.各種殘酷的事。
1.各種草類。亦指各種花木。
1.灶額及煙爐中的墨煙。
1.亦作"百增"。重重疊疊。極言其高。
2.古臺名。
1.亦作"百?"。亦作"百鄽"。
2.指眾多的商肆或廣大的土地。
1.見"百廛"。
1.指各種生物。
1.百人之長。
2.百物生長。
1.一千六百尺。八尺為尋﹐倍尋為常。言極高。亦借指極高的樓臺。
1.猶言百襲。古代謂內﹑外上衣或上﹑下衣成套為一稱。
1.指各個城邑。
2.借指各地的地方官。
3.見"百城書"。
1.地方官的表率。
1.《魏書.逸士傳.李謐》"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后因以"百城"﹑"百城書"喻指豐富的藏書。
1.兵車一百輛。
1.十丈。喻高﹑長或深。
2.桅桿。
1.人參的俗名。
1.古代表演雜技用的長竿。
2.高的旗竿。
1.桅桿及雜技長竿的頂端。
2.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
3.喻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4.佛教語。比喻道行達到極高的境界。
比喻不滿足于已取得的好成績,要爭取更大的進步。
1.比喻在取得很高的成就后爭取更高的成就。
1.泛指高樓。
2.詞牌名。即《卜算子》。因秦湛詞有"極目煙中百尺樓"句﹐故名。參見"卜算子"。
1.漢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后因以"百尺無枝"比喻罕見的大而有用之材。
1.古堤壩名。
1.一種多齒的梳子。
1.頭垢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人.頭垢》。參見"百齒梳"。
1.五倍子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五倍子》。
1.傳說古賢臣伯益的稱號。
1.猶言層出不窮。
1.眾水奔流趨向大海。多比喻無數分散的事物都匯集到一處。
1.見"百川朝海"。
1.露蜂房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露蜂房》。
1.古代高官墓前表示墓主身分的華表。
1.指很長的歲月。
1.謂極堅固之城﹐雖經百世而不毀。
1.永為后世宗仰的文人。
1.猶百股。極言其多。
2.想盡一切辦法。
1.各種典籍。
1.多重。
2.猶百代。形容年代久長。
1.猶百城。各個城邑。
1.指各種藥物。
1.反復誦讀。
1.誦讀多遍﹐不感厭倦。語出宋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詩"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后因以"百讀不厭"形容文章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