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從腋下到腰上的部分。
2.
動詞
要挾逼迫。
3.
動詞
收斂。
1.
亦作“脇”。亦作“脋”。
2.
旁邊。
1.出自《水經注·渭水一》石長丈三尺,廣厚略等,著崖脅,去地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
2.出自《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人安若泰山,薊北斷右脅。
3.出自《東坡志林·雪堂問潘豳老》蘇子得廢園于東坡之脅,筑而垣之,作堂焉,號其正曰雪堂。
4.出自《和胡運干投贈》來從月脅天心外,墮在冰甌雪碗中。
5.出自《游通天巖記》循山脅行,下水??以屬于巖,蘭若見于林中。
3.
挾持。
1.出自《漢紀·高帝紀三》脅燕定齊,南擁楚人之兵數十萬之眾。
2.出自《陳省齋先生〈閑止書堂集鈔〉序》當耿逆構亂之始,先生自經不死,披緇不免,脅刃相見,抗言求死又不得。
4.
逼迫,威嚇。
1.出自《書·泰誓中》朋家作仇,脅權相滅。
2.出自《荀子·富國》強脅弱也,智懼愚也。
3.出自《淮南子·本經》性命之情,淫而相脅。
4.出自《淮南子·本經》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脅也。
5.出自《后漢書·許劭傳》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
6.出自《新唐書·楊行密傳》全忠脅帝東遷。
7.出自《珠江奇遇記》恐琴戀叔情,隨叔逃,又懼叔以勢脅。
8.出自《老殘游記》及至各縣捕快捉來的強盜,不是老實鄉民,就是被強盜脅了去看守騾馬的人。
5.
通“翕”。收縮。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中》動靜辟脅,萬物生焉。
2.出自《漢書·吳王劉濞傳》脅肩絫足。
3.出自《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翡翠脅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
6.
通“拹(搚)”。折;拉。
1.出自《管子·大匡》使公子彭生乘魯侯,脅之,公薨于車。
2.出自《水經注·渭水三》呂后祓除于霸上,還見倉狗,戟脅于斯道也。
3.出自《讀書雜志·管子三》“脅”即“拹”字之假借。
7.
身軀兩側自腋下至腰上的部分。亦指肋骨。
1.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長脅二骨短脅。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
3.出自《莊子·秋水》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
4.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折齒。
5.出自《齊民要術·羹臛法》用羊脅六斤,又肉四斤,水四斤,煮。出脅,切之。
6.出自《雜說》即有平脅曼膚,顏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
7.出自《兒女英雄傳》背上斜背著一個黃布包袱,一頭搭在右肩上,那一頭兒卻向左肩脅下掏過來系在胸前。
8.出自《野草·過客》赤足著破鞋,脅下掛一個口袋。
8.
姓。晉有脅施。見《金石萃編》卷九《晉皇帝三臨辟雍盛德頌碑》題名。
1.猶醉蝦。
1.亦作"蛤什螞"。
2.滿語。蝦蟆之一種﹐也稱哈士蟆。產于東北各省﹐是我國的特產。雌性者腹內有膠質塊﹐中醫用為滋補品。
1.見"蝦頭杯"。
1.傳說中的蝦中之王。
1.茶湯初滾時泛起的小氣泡。初似蝦眼﹐漸大似蟹眼﹐故稱。
1.亦作"蛤舋"。
2.蛙肉羹。
1.見"蝦須"。
1.一種用蝦須織成的護書畫卷的小簾。
1.一種輕細的手鐲。
1.蝦蕈羹。宋代的一種茶食點心。
1.指煮茶初沸時所泛起的小氣泡。似蝦的眼睛﹐故稱。
1.謂行鞠躬禮。
1.亦作"蝦蛦"。
2.日本古時北方未開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須髯﹑顙高﹑眼凹﹑鼻尖﹑膚色淺棕﹐居住在本州東北奧羽﹑北陸地方。一般認為北海道阿伊努人即其后裔。
1.見"蝦夷"。
1.亦作"蛤魚"。
2.魚名。
1.即水母。
1.亦作"蛤子"。
2.蝦的卵。干制后橙黃色﹐味鮮美﹐可制調味品。
3.蝦。
1.比喻勇猛的巴中士兵。瞎,謂目無敵人。
1.亂開口,亂說。
1.方言。瞎說,胡扯。
1.宋時陳若拙的譏稱。陳不學無術,竟中了禮部試第二名榜眼,故稱。
1.胡亂編造;捏造。
1.亂喊亂叫。
1.見"瞎扯蛋"。
1.無根據﹑無中心地亂說。
1.盲目地闖蕩。
1.亂講大話。
1.見"瞎燈滅火"。
1.形容夜色濃重或沒有一點亮光。
1.比喻自己不該承擔的責任或可不管的事。
1.方言→說;亂說。
1.詈詞。
1."看錢(前)面"的諧音隱語。意即看在錢面上。
1.胡搞,沒有來由地亂鬧。
1.假話;謊言。
2.說書底本中的話語。古代說書人多瞎子,故稱。
1.胡亂茍且地過日子。
1.指打不響的子彈。
1.比喻喪失作戰能力的士兵。
1.胡亂叫嚷。
1.方言。輕率從事;胡來。
1.細小;極小。
2.指事物之細小者。
1.輕微地笑;輕微的笑。
1.猶小惡。
1.衰微。
舊時謂帝王等尊貴者更換常服,隱蔽身份,私行出訪漢武帝嘗微行此亭。
小型;體積比較小的微型雕刻|微型飛機。
簡稱微機系統”。由微型計算機、顯示器、輸入輸出設備、電源及控制面板等組成的計算機系統。配有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和多種工具性軟件等。
1.細弱而緩慢。
1.指嬰兒雙目稍具視力。
2.氣候稍轉暖和。
1.指衰微的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