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皢”。
2.
明亮。特指天亮。
1.出自《說文·日部》曉,明也。從日,堯聲。
2.出自《莊子·天地》冥冥之中,獨見曉焉。
3.出自《世說新語·文學》真長延之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
4.出自《長生殿·雨夢》紛紛淚點如珠掉,梧桐上雨聲廝鬧,只隔著一個窗兒直滴到曉。
3.
明白,了解。
1.出自《列子·仲尼》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曉。”
2.出自《顏氏家訓·風操》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
3.出自《刪正〈黃庭經(jīng)〉序》其難曉之言,略為注解。
4.出自《小二黑結(jié)婚》劉家峧有兩個神仙,鄰近各村,無人不曉。
5.出自《論衡·變虛》人不曉天所為,天安能知人所行?
4.
告知使明白;開導。
1.出自《報任少卿書》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
2.出自《新唐書·林蘊傳》劉辟反,蘊曉以逆順,不聽。
3.出自《智囊補·上智·孫仲純》孫曉之曰:“汝愚民不知遠計……鹽多而不售,遺患在三十年后。”
4.出自《暴風驟雨》蕭隊長正在尋思曉以利害的方法。
5.
精通。
1.出自《隋書·王充傳》﹝王充﹞尤好兵法,曉龜策推步盈虛,然未嘗為人言也。
2.出自《大誓答問》又譯字之人,必華、夷兩通而后能之;讀古文之人,必古今字盡識而后能之。此班固所謂曉古今語者必冠世大師,如伏生、歐陽生、夏侯生、孔安國庶幾當之。
1.舊時學校里指導學生生活﹑行為的人叫舍監(jiān)。
1.《后漢書.朱佑傳》"佑初學長安,帝往候之,佑不時相勞苦,而先升講舍◇車駕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無舍我講乎?'"后因以"舍講"為不禮敬客人的典故。
1.見"舍近務(wù)遠"。
1.見"舍近務(wù)遠"。
1.放棄近的,謀求遠的。
1.解除封山澤的禁令。古十二荒政之一。
1.猶免禮。
1.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杜預注"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后指棄舊求新。
1.對自己家眷的謙稱。
1.棄之使離去;離開。
佛教稱死者火化后的殘余骨燼。通常指釋迦牟尼的遺骨為佛骨或佛舍利,如佛骨舍利與佛牙舍利等。相傳釋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國國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其中一枚佛牙舍利很早就傳入中國,現(xiàn)供奉于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內(nèi)。
1.供奉佛舍利的塔。
1.即舍利。
1.沉著臉。
1.死亡。
2.拼命。
1.形容不顧性命去圖一時的享用。
1.窩藏。
1.施舍財物給貧困的人。
1.拋棄;割舍。
謙稱自己的親屬舍親有不當處請包涵。
1.拋開。
1.釋然。謂疑慮隔閡頓消。舍﹐通"釋"。
①古代豪門貴族家里的門客藺相如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②古代官稱。前冠以頭銜,名稱及職權(quán)都不同秦漢置太子舍人|魏晉有中書舍人。③宋元后用以稱呼權(quán)貴子弟,猶稱公子;舍人從何處來。
1.佛教徒為宣揚佛法,或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謂之"舍身"。六朝時此風最盛。
2.犧牲自己。
1.泰山崖名。舊時信佛者謂投身崖下可脫諸罪而登彼岸。
1.見"舍生取義"。
1.見"舍生取義"。
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惜犧牲生命。語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見"舍生取義"。
1.猶施舍。謂以財物﹑人力資助寺院或救濟貧民。
1.不察實際﹐只聽虛名。
1.放開手;放下手。
1.死亡的婉稱。
1.駐守。
1.謂不顧生命危險。
1.停止學習。
2.舍棄家產(chǎn)。
1.宅內(nèi)庭院。
1.舊時北京的一種習俗。施舍豆子結(jié)緣。
1.放過﹐避開。
1.謂施舍住宅作寺院。
1.營帳。
1.停駐;居留。
1.猶家中。
2.指家中人。
1.比喻拼著作很大的犧牲。
1.對子女死亡的婉稱。
1.寬赦﹐放縱。
1.亦作"舍拚"。
2.舍棄。
3.謂豁出去。
1.復姓。北周有厙狄昌。見《周書.厙狄昌傳》。
1.古禮。大斂后﹐用筐盛炒熟的谷物﹐陳于棺下﹐使蟲蟻不至蛀蝕棺木。
1.擺設(shè)。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