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嚻”。
2.
囂張;強悍。
1.出自《憎王孫文》王孫之德躁以囂……雖群不相善也。
2.出自《敝帚軒剩語·吳江異人》吳江為吳郡壯縣,然俗囂好訟,比於他邑為難治。
3.
夸耀。
1.出自《太古》太古之人不與禽獸朋也幾何,圣人惡之也,制作焉以別之。下而戾於后世,侈裳衣,壯宮室,隆耳目之觀,以囂天下。
4.
輕浮;輕薄。
1.出自《上考功崔虞部書》且執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囂之徒,已相與稱曰:“某得矣,某得矣。”
2.出自《女真觀》幾曾敢街前行跳,腆著脯,只恐怕外人囂。
3.出自《天下郡國利病書·海外諸番》民故富饒,俗囂,好淫,水戰甚慣。
5.
閑適貌;自得貌。參見“囂然”、“囂囂”。
1.出自《爾雅·釋言》囂,閑也
2.出自《學農園記》則又欣然以喜,囂然以娛。
3.出自《得一齋記》吾一從而居其土宜別其苦良,不亦矜乎,故吾囂然自為得也。
4.出自《孟子·盡心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5.出自《題自畫洞賓卷》詩我亦囂囂好游者,何時得醉岳陽樓。
6.
得意貌。參見“囂然”。
1.出自《三國志·蜀志·彭羕傳》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
2.出自《上韓太尉書》於是天下之士,囂然皆有無用之虛名,而不適於實效。
3.出自《乙丙之際箸議第六》其惑也,則且援古以刺今,囂然有聲氣矣。
4.出自《春聲自序》比年以來,斯事至濫,往往遣詞選字,義且未安,而囂然自鳴,多所刊布。
7.
虛空貌。參見“囂囂”。
1.出自《法言·君子》或曰:“人有齊生死,同貧富,等貴賤,何如?”曰:“作此者,其有懼乎?信死生齊,貧富同,貴賤等,則吾以圣人為囂囂。”
8.
方言。猶薄。
1.出自《金瓶梅詞話》大官人多許他幾兩銀子,家里有的是那囂段子,拿上一段,買上一擔禮物,親去見他。
2.出自《醒世姻緣傳》只這十來年,咱這里人們還知道穿件囂絹片子。
9.
通“枵”。饑餓。參見“囂然”。
1.出自《文選·嵇康〈養生論〉》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
2.出自《太平廣記》鄭余慶清儉有重德。一日,忽召親朋官數人會食,眾皆驚。朝僚以故相望重,皆凌晨詣之。至日高,余慶方出,閑話移時,諸人皆囂然。
3.出自《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銘》奉旨征漕,而大水之后,粒米無出,百姓囂然。
10.
喧嘩。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在陳而囂,合而加囂。
2.出自《救災議》強者既囂而動,則弱者又隨而聚矣。
3.出自《聊齋志異·羅祖》饋遺滿洞,羅終不食,意似厭囂,以故來者漸寡。
4.出自《橄欖·漂流三部曲》起程時,街燈還未熄滅,上海市的繁囂還睡在昏朦的夢里。
1.亦作"財貲"。
2.錢財。
1.財產。訾,通"貲"。錢財。
1.裁剪編織。比喻撰寫詞章。
1.鑒別;辨別。
1.判斷鑒別。
1.裁減合并。
1.猶言取長補短。
1.裁剪制成。語出《易.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漢書.律歷志上》引作"裁成"。
2.編制而成。
3.猶栽培。謂教育而成就之。
1.猶罷黜。
1.造船。
1.謂斟酌詞句。
1.謂酌量賜予。
1.作書答復。
1.謂處斷其罪。
1.裁紙刀。
1.度量而定取舍。
判別并決定;裁決裁斷是非曲直。
斟酌取舍;裁斷文章是否刊出,由主編裁奪。
1.猶裁書。
1.裁剪縫綴衣服。
1.代人縫制衣服的鋪子。也稱成衣鋪。
1.裁奪服用。
1.斟酌答復。
1.書信用語。猶言斟酌答復。
1.裁剪;剪斷。
2.謂斟酌處置。
3.猶刪改。
4.割裂拼湊。
5.猶制裁。 6.牽制;抑制。
1.裁汰革除。
1.謂寫文章。亦借指詩文。觚,古代書寫用的木簡。
1.制定法度。
1.猶治國。
1.查核。
1.采摘花卉。
2.比喻選擇華麗的辭藻。
1.考慮,打算。
2.裝點。
1.籌劃。
1.猶指揮。撝,通"麾"。
1.裁度調節。
1.寫信。
1.見"裁翦"。
1.亦作"裁剪"。
2.縫制衣服時把衣料按一定的尺寸裁開。
3.引申為修剪。
4.比喻對事物的取舍安排。
5.特指寫作時對材料的取舍安排。 6.比喻割裂拼湊。
1.制止并規勸。
1.謂品評﹑鑒賞。
2.特指鑒識人才。
3.裁斷鑒別。
1.猶裁剪。
1.裁抑節制。
2.削減;節省。
1.切割成段。
2.切截整齊。
3.剪裁截取。
1.舊時包辦婚姻,幼年男女由雙方父母代為訂婚,裁下幼兒的衣襟各執一方,作為信物,稱"裁襟"。也稱割襟。
1.制裁糾正。
經考慮后作出決定;判決等待法院裁決。
1.裁減武裝人員和軍事裝備。
1.裁斷決定。
1.削減扣除。
1.鑒別,衡量。
2.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