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鄉人相聚宴飲。
1.出自《詩·豳風·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2.
以隆重的禮儀宴請賓客。泛指宴請,以酒食犒勞、招待。
1.出自《詩·小雅·彤弓》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2.出自《儀禮·士昏禮》舅姑共饗婦以一獻之禮。
3.出自《文選·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醪澄莫饗,孰慰饑渴!
4.出自《智囊補·兵智一·高仁厚》悉取將軍之資糧,饗士卒。
5.出自《敵后日記·一九四二年八月十八日》鄉丁以所作餅見饗。
3.
指饗禮。
1.出自《儀禮·公食大夫禮》設洗如饗。
2.出自《國語·魯語下》祭養尸,饗養上賓。
4.
泛指宴會。
1.出自《后漢書·王符傳》一饗之所費,破終身之業。
2.出自《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二年》浚設饗以待之。
5.
指宴會或祭祀所用食品等。
1.出自《國語·周語上》宰夫陳饗,膳宰監之。
2.出自《非國語上·問戰》而曰夫“神求優裕於饗”,“不優,神不福也”。是大不可。
6.
通“享”。祭祀,祭獻。
1.出自《禮記·郊特牲》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2.出自《文選·劉琨〈勸進表〉》圣帝明王鑒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乏饗,故屈其身以奉之。
3.出自《傳奇·崔煒》時任翁家事鬼,曰獨腳神,每三歲必殺一人饗之。
7.
通“享”。神鬼享用祭品。
1.出自《詩·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饗。
2.出自《國語·周語上》神饗而民聽。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鬼神愍其(二貧媼之魂)荼苦,雖祠不設位,亦招之來饗。
8.
通“享”。亦泛指享用。
1.出自《書·顧命》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饗!”
2.出自《文惠師贈新筍》詩豈意今朝忽有遺,不忍獨饗呼吾鄰。
9.
通“享”。使享受,使受用。
1.出自《五等諸侯論》饗天下以豐利,而我得與之共害。
2.出自《文選·陸機〈挽歌詩〉之三》豐肌饗螻蟻,妍骸永夷泯。
10.
通“享”。享受;享有。
1.出自《左傳·哀公十五年》子,周公之孫也,多饗大利,猶思不義。
2.出自《答〈難養生論〉》雖居君位,饗萬國,恬若素士接賓客也。
3.出自《烏氏廟碑銘》作廟天都,以致其孝;右祖左孫,爰饗其報。
11.
通“響”。參見“饗昭”。聲響明晰。
1.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幽明獻期,雷風通饗。
12.
通“嚮”。參見“饗會”。猶會合。
1.出自《歸魂賦》既而天道禍淫,否終斯泰,靈圣奮發,風云饗會,埽欃槍之星,斬蚩尤之旆。
1.見"傽遑"。
1.亦作"傽偟"。
2.驚慌失措貌。
1.驚慌失措貌。
1.遮蔽。
1.屏障。
2.遮蔽。
1.古代帝王車輿前用以障蔽塵垢的器物。
1.唐朝武庫中的一種刀名。
1.筑堤遮攔;遮防。
1.阻隔;隔閡。
1.阻塞;隔絕。
1.山間溝壑。
1.用以觀察﹑警戒敵情的城堡。
1.保護。
1.古代指國家控制出租山澤田園,以收取稅利的制度。
1.邊界上所設的城堡。
1.舊指南方山間能致人疾疫的毒氣。鄣,通"瘴"。
1.籬笆之類的屏障。
1.即馬韉。因墊在馬鞍下,垂于馬背兩旁以擋塵土,故稱。
1.舊指南方山林間毒熱之氣。鄣,通"瘴"。
1.古代防守國境的城堡關塞。
1.漢代仿雉尾而制成的長柄扇。
1.用以觀察和警戒敵情的城堡。
1.遮蔽衛護。
1.以袖遮顏。形容故作姿態。
1.遮蔽;遮擋。
1.障隔隱蔽。
1.阻隔。
1.揭破;敗露。
1.披露﹐揭示。
1.見"彰善癉惡"。
1.謂真相畢露,十分明顯。
1.驚悸惶惑貌。
1.見"彰明較著"。
1.顯露;敗露。
1.頒示;昭示。
2.顯豁﹐明顯。
1.形容非常顯明。
1.猶彰明較著。
1.表彰美善﹐憎恨邪惡。
1.明施。
2.鮮明地展現出來。
1.謂彰明往事﹐考察未來。語本《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孔穎達疏"往事必載﹐是彰往也;來事豫占﹐是察來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來﹐觀察來事也。"
1.廣為傳聞。
1.指昭著的事實。
2.顯赫。
1.顯揚﹐宣示。
1.指明確的證據。
1.宣揚;傳揚。
1.昭著;明顯。
1.昭著﹐顯明。
2.指顯赫。
1.明顯;顯著。
2.暴露,顯露。
1.漳水邊『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二"余嬰沈痼疾,竄身清漳濱。"后因用為臥病的典實。唐玄宗逸句"昔見漳濱臥﹐言將人事違。"
1.一種產于福建漳州的絲織品。以緞為底,以純絨織成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