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明亮;光明。
2.
名詞
〈書〉天亮;天明。
1.
亦作“暿”。亦作“熺”。
2.
烤炙。
1.出自《說文·火部》熹,炙也。
2.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水靜則無漚瀴之怒,火消則無熹毛之熱。
3.出自《大暑賦》熹潤土之溽暑,扇溫風而至興。
3.
熾,盛燃。
1.出自《有竹》詩冬之宵,霰雪斯瀌;我有金爐,熹其以歊。
2.出自《圣武記》若皆不動,則謀地池,通隧蓄乾,潛焰勿熹。
4.
引申為興起;盛行。
1.出自《張子正蒙注·序論》貞邪相競而互為畸勝,是以不百年而陸子靜之異說興,又二百年而王伯安之邪說熹。
5.
明亮。
1.出自《管子·侈靡》古之祭,有時而星,有時而星熹,有時而??,有時而朐。
2.出自《明發陳公徑過摩舍那灘石峰下》詩東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
6.
發出、放射(光焰)。
1.出自《贈五官中郎將詩》眾賓會廣座,明鐙熹炎光。
2.出自《南山》詩或如火熹焰,或若氣饙餾。
3.出自《贈杜安道》詩火龍熹焰絳天衢,燧象豗煙煎地府。
7.
照耀;輝映。
1.出自《舞賦》朱火曄其延起兮,燿華屋而熹洞房。
8.
融和。參見“熹合”。
1.出自《草木子·原道》禮有容,樂有聲。聲,陽也;容,陰也。聲容交而天地熹合矣。
9.
通“嬉”。戲耍。
1.出自《隸釋·漢成陽靈臺碑》上立黃屋,堯所奉祠;下營以水,神龍所熹。
10.
通“喜”。欣喜。
1.出自《隸續·漢公乘校官掾王幽題名》附文漢人作隸好假借,或是借喜作喜、作熹。
2.出自《〈蛻龕印存〉序》予於杜君未相見,唯讀其書,竊熹抱守遺闕,不以世論失其故常,有同志者,因序之云。
1.原指利用西方的科學枝術以制止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亦指利用某些外國勢力來抵制另一些外國勢力的侵略。
1.用疑惑的認識來判斷捉摸不定的事物。
1.用大義割斷私恩。謂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1.用義來割斷私人之間的恩情,即大義滅親之意。
1.見"以逸待勞"。
1.多指作戰時采取守勢,養精蓄銳,讓敵人來攻,然后乘其疲勞,戰而勝之。原作"以佚待勞"。
1.用充分養息的軍隊攻擊疲勞的敵人。
1.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別人的意圖。
1.《禮記.禮運》"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陳澔集說"非意之,謂非以私意臆度而為之也。"后以"以意為之"謂只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1.謂寫作詩文時重視思想內容,把立意放在首要的地位。
1.引誘聚集﹐招集。
1.謂誘惑﹑譎詐之計。
1.拐騙人口。
1.引誘欺騙。
1.呼朋引類。
1.誘惑力。
1.勸導勉勵。
1.用來買通別人的財物。
1.引導帶領。
2.勸募。
1.誘騙﹑掠奪。
1.誘騙﹑收買。
1.誘惑﹐迷惑。
1.為被誘惑而貪戀。
1.招引接納。
誘惑欺騙她被這一番花言巧語誘騙了|誘騙無知孩童為他火中取栗。
1.引誘逼迫。
1.誘敵的騎兵。
1.欺騙恫嚇。
1.謂以狡猾手段欺騙人。
1.戰國時張儀勸導秦國以連衡破合從﹐以詭詐手段欺騙楚國背齊向秦◇遂因以"誘秦誆楚"表示挑撥離間。
1.引誘使屈服。
1.誘導勉勵。
2.勸說。
1.誘導人。
2.對人有吸引力。
1.引誘出來將其殺死。
1.引誘煽動。
1.勸勉﹑引導人為善。
1.傳授射箭的技能。
1.招收。
1.勸說。
1.謂誘騙人逃跑。
1.勸導撫慰。
1.誘騙襲取。
1.用假話討人歡心。
1.謂誘奸。
1.誘騙恐嚇。
1.誘騙陷害。
1.見"誘脅"。
1.見"誘怵"。
1.誘導教誨。
1.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