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鳥名。烏鴉。又稱“老鴰”、“老鴉”。羽毛通體或大部分黑色。參見“烏鴉”、“烏鳥”。
1.出自《詩·邶風·北風》莫赤匪狐,莫黑匪烏。
2.出自《論衡·感虛》〔秦王〕與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得歸。”
3.出自《更漏子》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2.
黑色。參見“烏驪馬”、“烏衣”。
1.出自《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窮年弄筆衫袖烏,古人有之我愿如。
2.出自《暴風驟雨》紅血變烏了。
3.
指抹黑,染黑。
1.出自《玉鏡臺》貌賽過神仙洛浦,怎好把墨來烏?
2.出自《醒世姻緣傳》如今頭發胡子通然瑩白了,待不得三四日就烏一遍,如今把胡子烏得綠綠的,怪不好看。
4.
古代神話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因以“烏”為太陽的代稱。
1.出自《山海經·大荒東經》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2.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於峻岐,陽烏回翼乎高標。
3.出自《冬日寄獻庾員外》詩卻思紫陌觥籌地,兔缺烏沉欲半年。
4.出自《鴻門會》詩照天萬古無二烏,殘星破月開天余。
5.
疑問副詞。何,哪里。
1.出自《呂氏春秋·明理》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
2.出自《賓退錄》周之東遷,烏得盡委其責於幽平二王乎?其所由來者漸矣。
3.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游錄》長生烏可以藥得?
4.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且夫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
6.
嘆詞。同“嗚”。參見“烏乎”。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烏乎,必有此夫!
2.出自《漢書·外戚傳贊》烏呼!鑒茲行事,變亦備矣。
3.出自《獨孤申叔哀辭》烏虖遠矣,何日而忘!
4.出自《訄書·商鞅》烏呼!是惑于淫說也甚矣!
5.出自《小爾雅·廣訓》烏乎,吁嗟也。吁嗟,嗚呼也。有所嘆美,有所傷痛,隨事有義也。
7.
吐出。
1.出自《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漢鐃歌》朱鷺,魚以烏。(路訾邪)鷺何食?
8.
姓。春秋齊有烏枝鳴。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1.出自《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下》烏氏出自姬姓。黃帝之后,少昊氏以烏鳥名官,以世功命氏。齊有烏之余,裔孫世居北方,號烏洛侯,后徙張掖。
電動機和發電機中,跟轉子相應而固定在外殼上的部分。
1.固定的蹤跡,住處。
1.舊中國封建地租的一種。地主在出租土地時,規定佃戶每年應交的確定數額的地租。
審判機關認定某違法行為符合刑事法律規定的某個罪名。
1.專為某人或某事制作(物品)。
1.即山礬花。
1.指跟隨某個頭目專事諂媚奉承﹑助紂為虐的人。
1.系船于砱石的鐵索。
1.即錠錁。
1.即錁錠。祭神鬼時燒的金銀紙錠。
1.指銀器。
1.方言。即圓鋼﹐或叫圓鐵。
1.制成錠子狀的小塊藥物。
紗錠。
1.磚茶。
1.鑄成錠子的金子。
1.即錠藥。
黏度中等的精制潤滑油,適用于紡紗機的錠子和各種負荷小、速度高的軸承和摩擦部分 。
1.舊時江湖上的一種詐騙術。詐騙者遠遠看見有人來,故意把一個包裹拋在路上,然后躲起來,若有人拾取,就裝做尋找失物,說包內有珍寶,對拾者恐嚇勒索,拾者只好給錢了事。
2.小偷或流氓突然搶奪別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錢的東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丟包"。
3.傣族等西南少數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時聚集于曠場或草地上,用蕎殼裝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拋為戲,謂之"丟包"。
丟臉他不愿在眾人面前~。
1.亦作"丟答"。亦作"丟撘"。
2.拋棄;放開。
3.猶言荒廢。
4.形容詞詞尾。用以加強語勢。
1.見"丟搭"。
1.見"丟搭"。
①遺失不小心把鑰匙~了◇~飯碗(失業)。②拋棄~幻想。
1.猶言做得﹑做成。
1.形容身軀細小,腳步輕盈。
1.亦作"丟?"。
2.方言。打瞌睡。
1.放倒。
1.摔倒。
〈方〉(~兒)有失身份;丟人。也說丟份子。
1.謂輕狂放肆。
1.謂求簽。
1.荒疏,荒廢。
2.拋荒。
1.見"丟魂失魄"。
1.形容非常驚慌。
1.形容非常驚慌。
2.謂沒頭腦,無主見。
1.使開;放開。
2.撇去;放下。
1.喪亡。
2.猶言疏失。
1.見"丟盔卸甲"。
形容作戰時狼狽逃跑的樣子打得敵軍丟盔棄甲。
1.形容打了大敗仗時的狼狽相。亦比喻事情的失敗。
喪失體面。
1.活溜;靈巧。
1.轉動貌。
1.形容手忙腳亂。
1.扔下。
1.形容緊急匆忙的樣子。
1.用眉目挑逗傳情。
1.謂做眉眼。
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