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后來向淮河下游地區(qū)擴展。
2.
名詞
朝代名。三國之一,孫權(quán)所建立(公元222—280年),建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國號吳,在今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史稱孫吳、東吳。
3.
名詞
泛指江蘇南部、上海市及浙江北部地區(qū)。
4.
名詞
姓。
1.
“吳”的新字形。亦作“呉”。
2.
大聲說話;喧嘩。
1.出自《詩·周頌·絲衣》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2.出自《于季友授右羽林將軍制》不吳不揚,不掉不挫,皆將軍之命也。
3.
大。參見“吳榜”、“吳魁”。
1.出自《方言》吳,大也。
4.
古國名。也稱為勾吳、攻吳。姬姓,始祖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孫壽夢稱王,據(jù)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市)。傳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
1.出自《左傳?宣公八年》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滅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
5.
古國名。三國時三國之一。公元222年孫權(quán)稱吳王,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市)。公元229年稱帝。占有今之長江中下游,南至福建、兩廣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為晉所滅。
6.
古國名。五代時十國之一。公元892年楊行密為唐淮南節(jié)度使,據(jù)揚州。902年受唐封為吳王,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為南唐所代。
7.
地名。泛指我國東南(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帶。參見“吳牛喘月”、“吳歌”。
1.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fēng),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疎,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2.出自《晉書·樂志下》吳歌雜曲,并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
3.出自《蓮塘霽望》詩采蓮女散吳歌闋,拾翠人歸楚雨晴。
4.出自《南湖行》插花步步行看影,手中掉旗唱吳歌。
5.出自《夏天的晚上》一個讀過私塾的人給我們背誦了許多舊詩詞,還背誦他所愛好的一首吳歌。
8.
姓。周太伯封于吳,其后因以為氏。見《通志·氏族四》。
1.出自《姓解?口部》吳,周太伯始封於吳,因以命氏姓。起自季扎,史有吳芮,封衡山王。后有吳起吳廣。后漢二十八將,有吳漢,又有吳祐。魏有吳質(zhì),晉吳猛、吳隱之,《南史》吳明徹,唐有史臣吳兢,又吳通玄、通微。
1.亦作"屬詞比事"。
2.連綴文辭,排比史事◇亦泛指撰文記事。
1.指按親屬關(guān)系而從其喪服。
1.適逢﹑正當(dāng)。
1.親屬。
1.至地,接觸地面。
1.寄托的情調(diào)。
1.連讀。
1.謂詩文對仗。
1.以耳觸物。常謂竊聽。
2.注意傾聽。
1.猶注意。
1.囑咐。叮囑;吩咐。
1.妾,指舊時的偏房。
1.歸屬。
亦稱上位概念”。與種概念(下位概念)相對。具有從屬關(guān)系的兩個概念中外延較大的概念。如工具書”和詞典”這兩個概念中,工具書”的外延較大,是屬概念。
1.亦作"屬穢"。亦作"屬藳"。
2.起草文稿。
1.見"屬稿"。
1.注目。
1.屬下的官吏。
1.指在杝棺之外,大棺之內(nèi)的棺。用梓木制作。
1.委托國事。
2.委棄國家。
1.結(jié)好。
1.跟著別人唱。
2.指和別人的詩。
跟著別人唱◇指和別人寫的詩群臣屬和。
1.猶緬懷。
1.見"屬稿"。
1.托病。
2.生病。
1.交付圖籍。
1.指毗連地帶。
1.謂撰寫文章。
1.聚集。
1.所屬的郡縣。
1.為客斟酒,勸客(進酒)。
1.謂用新綿置于臨死者鼻前,察其是否斷氣。
2.指臨終。
1.猶依托,依靠。
1.托付。
1.謂交給執(zhí)法官吏處理。
1.相連綴。
1.相連。
1.亦作"屬寮"。
2.下屬的官吏。
1.見"屬僚"。
1.猶告戒。
1.見"屬鏤"。
1.亦稱"屬盧"。亦稱"屬婁"。
2.劍名。
1.見"屬鏤"。
1.沿途;相續(xù)于路。
1.不斷思慮。
1.聚集民眾。
1.謂南北朝時各地民眾為避免重役而投靠士族作附隸。
1.猶言委身托命。
1.注目,注視。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