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詢問;詰問。
1.出自《書·呂刑》皇帝清問下民。
2.出自《漢書·爰盎傳》刺者至關中,問盎,稱之皆不容口。
3.出自《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方橋》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
4.出自《沁園春·長沙》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
論難;探討。
1.出自《易·乾》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2.出自《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
3.出自《種樹郭橐駝傳》吾問養樹,得養人術。
4.出自《默觚上·學篇二》經天緯地之文,由勤學好問之文而入。
3.
考察;過問。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
2.出自《代張籍與李浙東書》李中丞取人固當問其賢不賢,不當計盲與不盲也。
3.出自《文史通義·針名》今不問農蠶,而但以飽暖相矜耀。
4.
審訊。
1.出自《詩·魯頌·泮水》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
2.出自《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公至,脫械不問。
3.出自《竇娥冤》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問。
5.
引申為判決。
1.出自《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陸公廉訪得實,參了上司,拿下獄中,問邊遠充軍。
2.出自《紅樓夢》后來聽見你兄弟問了死罪,他雖哭了一場,以后倒擦胭抹粉的起來。
6.
追究。
1.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2.出自《選舉令》昔季闡在白馬,有受金取婢之罪,棄而不問,后以為濟北相,以其能故。
3.出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
7.
占問。
1.出自《易·系辭上》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
2.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某公在明為諫官,嘗扶乩問壽數。
8.
聘問。古代諸侯之間通問修好。
1.出自《詩·大雅·綿》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
2.出自《周禮·秋官·大行人》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
3.出自《儀禮·聘禮》問諸侯,朱綠繅八寸。
9.
問候;慰問。
1.出自《論語·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
2.出自《崔評事墓銘》自始有疾,吳郡率幕府寮屬日一至其廬問焉。
3.出自《雷雨》我不在的時候,你常來問你母親的病么?
10.
饋贈。
1.出自《詩·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2.出自《戰國策·趙策二》故寡人問子以璧,遺子以酒食,而求見子。
3.出自《贈宗魯筇竹杖》詩大夏資輕策,全溪問所思。
11.
指訂親。參見“問名”。
1.出自《太平廣記》頗有過客,以金帛為問,某先不忍別,未許。
2.出自《大家好》今年冬里給咱青皮問上個媳婦。
12.
命令。
1.出自《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
2.出自《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太常樓船聲嗷嘈,問兵刮寇趨下牢。
3.出自《前漢書平話》灌嬰、耿弇商議,問眾將曰:“吾今傳令,立下信旗一面,如順漢者在信旗東,如順呂者在信旗西。”
13.
音訊。
1.出自《為劉表諫袁譚書》初聞此問,尚謂不然。
2.出自《梁書·呂僧珍傳》高祖欲遣使至襄陽,求梁州問,眾皆憚,莫敢行。
3.出自《太祖實錄辨證二》元使以航海來,淹留逾年,而察罕被刺之問亦至矣。
14.
告,告訴。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三》或以問孟嘗君。
15.
多與“不”連用,表示不管或無論。
1.出自《漢紀·高后紀》諸呂無問長幼皆斬之。
2.出自《鐵圍山叢談》霹靂大震一聲,而汴口所積舟,不問官私舟柁與士大夫家所座船七百只,舉自相撞擊,俱碎。
3.出自《珍珠船》莊宗雅好音律,凡用軍,前后隊伍,皆自撰詞,使揭聲而鳴唱,至入於陣,不問勝負,馬頭才轉樂齊舉,故人忘其死,亦用兵之一奇也。
4.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不問青紅皂白,誰是誰非,各打屁股五百完事。
16.
介詞。向。
1.出自《入宅》詩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
2.出自《西游記》菩薩現相,問妖取了佛衣。
3.出自《故事新編·起死》我不見了東西,當場捉住了你,不問你要,問誰要?
17.
通“聞”。聲譽。
1.出自《詩·大雅·文王》宣昭義問。
2.出自《唐故秘書少監贈絳州刺史獨孤府君墓志銘》朋游益附,華問彌大。
3.出自《狼星為熊味根起義皖中作》詩異軍天上降,義問域中馳。
1.謂不著邊際,不合常理;近乎荒誕,沒有根據。
1.謂心神不定,無精打采。
1.分布;分散。
1.極短的時間。
1.山半腰。
2.王安石在鐘山的故宅。
3.王安石的別號。
1.亭名。在今江蘇南京市中山門北半山寺。半山寺原為宋王安石故居,元豐七年舍為寺宇。明代因靠近宮城北安門,劃為禁地,寺廢。清道光年間再建,同治時重修,并建一亭,即名半山亭。參見"半山"。
2.亭名。在河南內鄉縣西北湯河半山間。宋張舜民建。金元好問有《春日半山亭游眺》詩,即其地。
〈方〉半天前~ㄧ后~ㄧ他想了~才想起來。
1.方言。約指上午九﹑十點鐘的時候。
1.未全升起。
1.上午十時左右。
1.音韻學上"七音"之一。即舌尖中邊音。如"三十六字母"中之來(╫)[l]母。
1.果名。
2.一舍之半。即十五里。
1.全身的一半。
偏癱。
1.一升之半,五合。
2.未升至最高處。
半輩子前~ㄧ操勞~ㄧ~戎馬。
1.亦作"半生不熟"。
2.不熟悉;不熟練。
3.沒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
①(食物等)沒全熟肉煮得~的,沒法吃。②(~的)不熟習;不熟練他試著用~的英語跟外賓談話。
1.指很短的時間。
半輩子。
1.謂半菜半糧,指粗劣的飯食。
2.指少許之物。
放射性元素由于衰變而使原有量的一半成為其他元素所需的時間。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長短差別很大,短的遠小于一秒,長得可達許多萬年。
形容受到的折磨、摧殘極深打個~ㄧ氣得~。
1.未全死。
2.比喻無意義﹑無生氣的茍且的生活。
形容沒有精神,沒有生氣的樣子。
1.見"半死不活"。
1.半夜。
1.鴿的異名。
1.即半印。古代下級官吏所用。
1.方言。約指上午九﹑十點鐘以前。
1.古時童子的頭巾。
1.亦作"半途"。
2.路途的一半或中間。
3.比喻事情進行了一半或正處在進行的過程中。
1.半路上終止。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書〉半路。
做事情沒有完成而終止。
1.見"半吞半吐"。
一邊推托,一邊答應。多形容假意推辭的樣子。
1.亦作"半吐半露"。
2.說一半留一半。形容說話不直截了當。
1.明代婦女穿的一種無底襪。
1.半夜。
1.亦作"半文不白"。
2.文言和白話夾雜。
1.見"半文半白"。
識字不多的成年人。
只有極少的生產資料,需要出賣部分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人。舊中國的絕大部分半自耕農、貧農、小手工業者、店員、小販都是半無產階級。
1.藥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有長柄,初夏開黃綠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塊莖,可入藥,生用有毒,內服須限用。
2.稻品種名。詳"半夏稻"。
3.仲夏。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有《半夏小集》。
1.半似仙人。傳說中仙人居住在高空,舊因稱耍秋千的人為半仙,耍秋千為半仙戲。
2.半似仙人。指登高山的人。
3.舊稱從事星相﹑占卜﹑巫醫等迷信職業的術法靈妙者。亦有自稱以惑眾者。如宋周密《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中有施半仙。
1.秋千戲。詳"半仙"。
1.南宋宰相賈似道在今杭州市西湖葛嶺修建的別墅。宋周密《齊東野語.賈相壽詞》"賈師憲當國日,臥治湖山,作堂曰半閑。"后借指賈似道。亦泛指奸臣。
1.同"半晌"。
1.半夜,深夜。
2.一夜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