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蘆葦。
1.
蘆葦。
1.出自《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2.出自《長安夜坐寄懷湖外嵇處士》詩遙思洞庭上,葦露滴漁舟。
3.出自《本草綱目·草四·蘆》北人以葦與蘆為二物,水旁下濕所生者皆名葦。其細不及指大,人家池圃所植者皆名蘆。其干差大,深碧色者,謂之碧蘆,亦難得。然則蘆葦皆可通用矣。
4.出自《紅樓夢》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葦葉,也都覺搖搖落落,似有追憶故人之態。
2.
指用蘆葦編成的小筏子。
1.出自《詩·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3.
引申為小舟。
1.出自《前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2.出自《謙谷上人梯山航海圖》詩葦渡所未到,夢中神已馳。
3.出自《下龍灣》詩興來一葦渡鴻基,倍覺下龍風物奇。
4.
變動貌。參見“葦然”。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中》懼然祗畏,葦然閔漢氏之終不可濟。
5.
通“緯”。編織。
1.出自《莊子·列御寇》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
2.出自《葉九來鋤經堂序》葦蕭之人至矣,能終為驪龍之睡乎?
1.詩中的上下兩句。
2.指楹聯。
1.吟詩﹑作詩的小屋。
1.做詩的材料。
1.詩人聚集之所。
1.猶詩魂。杰出的詩人。
1.題上詩的絲織物。
1.指詩人。
1.詩人中之佼佼者。
1.詩友。
1.詩歌與刑律。
2.詩的格律。
1.有關詩歌的評論文章或創作理論方面的著作。
1.詩人容貌。
1.促成婚姻的詩。
2.指引起詩興的人或物。
1.詩人之家。
1.詩人的盟會。
1.如詩一般的夢境﹐美夢。
1.以詩句為謎面的謎語。
2.敲詩。又稱"打詩寶"。其法以長四五寸長的紙條﹐摘錄古人詩一句﹐而于句中隱去一字﹐注于紙尾﹐以封套籠之﹐不令外見。別配四字﹐與紙尾原字﹐書于句旁。猜者就五字中選擇一字﹐選中為勝。
1.善于作詩的名聲。
1.猶如入魔一般的強烈的詩興。
2.指酷愛做詩好像著了魔一般的人。
3.指詩的怪癖的格調。
1.題詩的墨跡。
1.貯放詩稿的袋子。語本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恒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
1.指隱居務農的詩人。
1.謂不能自如地駕馭文字作詩﹐而為詩之格律等所束縛﹐如詩之奴隸。
1.詩友。
1.唐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后因以"詩葩"指詩歌。
1.用以題詩的木板。
2.指題上詩的木板。
3.韻牌。刻詩韻上下二平聲為紙牌式﹐每韻一葉﹐總三十葉﹐山游分韻﹐人取一葉﹐吟以用韻。見明屠隆《考盤馀事.韻牌》。
4.文人游戲﹐各以牌分取雜字﹐綴成韻語﹐是牌亦曰詩牌。
1.研究《詩經》的流派。
2.詩人的流派。始于宋人"江西詩派"。宋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又有《江西詩派詩集》的編刊。宋劉克莊有《江西詩派小序》。
1.詩友。
1.見"詩朋酒友"。
1.作詩飲酒的朋友。
1.詩思。
1.對詩的癖好。
1.詩的總稱。
2.比喻生動而有詩意的事物。
1.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唐球》﹕"球居蜀之味江山﹐方外之士也。為詩捻藳為圓﹐納入大瓢中◇臥病﹐投于江曰﹕'斯文茍不沈沒﹐得者方知吾苦心爾。'至新渠﹐有識者曰﹕'唐山人瓢也。'"后以"詩瓢"指貯放詩稿的器具。
詩論。(1)南朝梁鐘嶸撰。三卷。書中將漢至梁的一百多個詩人分別歸入上、中、下三品中,對其作品優劣進行評判,并指出其與前后作家的繼承關系。所論及的詩作均為五言詩。其論點多有可取之處,但在評品中也有不妥之處,如將陶淵明列入中品,將曹操列入下品,就是明顯的不妥。(2)唐代司空圖撰。見二十四詩品”(5頁)。
1.對詩的評論。
2.作為評論詩的一種著作名稱。如宋嚴羽《滄浪詩話》有《詩評》篇﹔清查慎行有《初白庵詩評》。
3.南朝梁鍾嶸所著《詩品》的別稱。
1.寄奉所作詩歌的書信。
1.寫上詩的紙條﹑布條或竹木片。
1.即詩壁。
1.放詩稿的小箱子。
1.作詩的情緒﹑興致。
2.詩一般的美妙意境。
1.像詩畫里所描摩的能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1.指文人遭際坎坷﹐生活貧困。
1.唐孟郊﹑賈島耽于作詩﹐仿佛為詩所拘囚﹐人稱詩囚◇泛指苦吟的詩人。
1.見"詩舑"。
1.詩歌的創作道路。
1.詩的情趣。
1.猶詩債。
1.指《詩經》的作者。
2.寫詩的作家。
詩話集。南宋魏慶之撰。二十卷,又有二十一卷本。書中記載了南宋人的詩論,資料豐富,對后世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