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地面上的沙、泥等混合物。
2.
名詞
土地;領土。
3.
形容詞
本地的;地方性的。
4.
民間的;民間沿用的;非現代化的(區別于“洋”)。
5.
形容詞
不合潮流;不開通。
6.
名詞
未經熬制的鴉片。
7.
名詞
〈方〉灰塵。
8.
名詞
(Tǔ)姓。
9.
名詞
土族。
10.
見“土家族”,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等省、市。
1.
亦作“圡”。
2.
田地;土地。
1.出自《易·離》百谷草木麗乎土。
2.出自《羽獵賦》不奪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
3.出自《南齊書·州郡志上·南兗州》土甚平曠……江之壯闊處也。
3.
塵土。
1.出自《楚辭·王褒〈九懷·陶壅〉》浮云郁兮晝昏,霾土忽兮塺塺。
2.出自《鄂渚晚眺》詩庾令有塵污簡冊,禰生無土蓋文章。
3.出自《兒女英雄傳》﹝華忠﹞拿了把綢撣子來給老爺撣衣裳上的土。
4.
國土;領土。
1.出自《逸周書·作雒》﹝周公﹞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
2.出自《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然分疆畫界,各守土境。
3.出自《風云會》某納土之心久矣。今圣明在上,情愿奉款者。
5.
鄉土;故鄉。
1.出自《漢書·敘傳上》﹝高祖﹞寤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
2.出自《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3.出自《吾土》詩身心安處為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
6.
指土著。
1.出自《南史·恩幸傳·紀僧真》初,惠開在益州,土反,被圍危急。
7.
指社神;地神。
1.出自《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諸侯祭土。
8.
堤。
1.出自《禮記·郊特牲》土反其宅,水歸其壑。
9.
度;測量。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
10.
煙土,未經熬制的鴉片。
1.出自《官場現形記》近年來大土的價錢又貴,三百六十兩,不過買上十二三只。
2.出自《送云麓觀察督糧粵東》詩土來金去芙蓉膏,絲輕帛賤羽毛布。
3.出自《李家莊的變遷》這人姓衛,這幾年在閻錫山的“焚煙考核處”當購料員,在綏遠買土發了財,成了縣里數一數二的大紳士。
11.
本地的;地方性的。
1.出自《水滸傳》兩個都頭領了臺旨,各自回歸,點了本管土兵,分投自去巡察。
2.出自《東方》他村里有個富裕中農,是個種地把式,又是個土圣人。
12.
區別于“洋”。多指我國民間沿用的生產技術、設備、產品和其他各種事物及人員等。
1.出自《對于文藝工作的幾點意見》百花齊放,就允許并存,各搞各的,比如洋的土的都可以搞嘛。
13.
土官,又稱“土司”。元、明、清時期于西北、西南地區設置的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的官職。參見“改土歸流”。
1.出自《明史·四川土司傳》三十九年命勘東川阿堂之亂。初,東川土知府祿慶死,子位幼,妻安氏攝府事。
2.出自《圣武記》至雍正初而有改土歸流之議……論者謂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內宜流不宜土。
14.
不合潮流;不開通。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撫臺見他土形土狀的,又有某王爺的信,叫好好的照應他。
2.出自《小城春秋》他似乎有點粗俗,有點土頭土腦。
15.
五行之一。
1.出自《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2.出自《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央者土,君官也。
3.出自《賀慶云表》其日景戌,亦主于土。西北方者,京師所在。土為國家之德,祥見京師之位。既征於古,又驗於今。
4.出自《紅樓夢》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氣無病,飲食就可以養人了。
16.
八音之一。
1.出自《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2.出自《宋書·樂志一》八音三曰土。土,塤也。《世本》云,暴新公所造,亦不知何代人也。周畿內有暴國,豈其時人乎?燒土為之,大如鵝卵,銳上平底,形似稱錘,六孔。《爾雅》云,大者曰??,??音叫。“小者如雞子”。
3.出自《送孟東野序》樂也者,郁於中泄於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
4.出自《真珠船》上古世質,器與聲樸,后世稍變焉……土,塤,變而為甌。
17.
五德之一。
1.出自《論衡·驗符》甘露之降,往世一所,今流五縣,應土之數,德布頀也。
18.
姓。清有土國寶。
1.出自《姓觿?麌韻》土,《姓源》云:“杜氏之后。”
19.
土壤;泥土。
1.出自《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
2.出自《文選·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
3.出自《與叔易奕不勝賦著色山水詩一篇》將軍思訓久為土,龍眠道人亦已亡。
4.出自《小二黑結婚》二諸葛摸了摸臉,取出三個制錢占了一卦,占出之后嚇得他面如土色。
20.
指地方;地區。
1.出自《詩·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2.出自《西京賦》左暨河華,遂至虢土。
3.出自《感二鳥賦》序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進於天子。
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動逼真。也說活龍活現。
也作活靈活現”。生動逼真,活像真的說得活龍活現|人們活靈活現地傳說著當年的英雄事跡。
1.形容健壯有活力。
1.猶機靈。
1.即慈烏。又名慈鴉。烏鴉的一種。因其饑不得食時往往食砂石,后因以比喻貪食之人。
1.活動;不固執。
把活人埋起來弄死。
1.烏賊的別名。
1.亦作"河埠"。
2.步,通"埠"∮流中船舶停靠處或渡口。
1.貯放漕運物資的公倉。
1.猶河運。
2.清代河道總督與漕運總督的并稱。
3.指治理河道工程和漕運。
1.大河旁出的小河。
大河旁出的小河。
1.指鉛。道士煉丹的原料。
2.即紫河車。中藥"人胞"的別名。
1.江河流水湍急處。
2.方言。小河。
1.黃河出現河圖。《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后以"河出圖"為吉祥的征兆。
大小河流的統稱。
河流兩岸之間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1.見"河堤"。
1.栗的別稱。晉王李克用于唐末任河東節度使時,曾以栗食軍,故稱。
1.指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寓言《三戒》。宗元,河東人,世稱柳河東。
1.語本《漢書.張安世傳》"上行幸河東,嘗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唯安世識之,具作其事◇購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后指亡失的書籍。
1.見"河東獅子吼"。
1.宋洪邁《容齋三筆.陳季常》"陳憊字季常……自稱'龍丘先生',又曰'方山子'∶賓客,喜畜聲妓,然其妻柳氏絶兇妒,故東坡有詩云'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聞河東師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河東是柳姓的郡望,暗指陳妻柳氏;師(獅)子吼,佛家以喻威嚴,陳憊好談佛,故東坡借佛家語以戲之◇用以比喻妒悍的妻子發怒,并借以嘲笑懼內的人。
別集名。唐代柳宗元著,劉禹錫編。宋人有各種注本。明代蔣之翹輯注《柳河東集》,評注較詳。
1.詞牌名。雙調四十九字。本唐教坊曲名。
①防止河流水患的工作。特指黃河的河防~工程。②指黃河的軍事防御~部隊丨~主力。
做肥料用的江河、湖泊或池塘中的淤泥。
1.黃河與汾水的并稱。亦指山西省西南部地區。
2.隋代王通設教河汾之間,受業者達千馀人。見《新唐書.隱逸傳.王績》◇以"河汾"指稱王通及其學術流派。
1.即馮夷。因系河神,故稱。
1.指河流兩岸之間的寬度。
1.泛指河流﹑港汊。
2.江河沿岸的港口。如長江之南通﹑蕪湖﹑九江等。
1.神話傳說中河神居住的宮殿。
小水道。
1.亦作"河皷"。
2.星名。屬牛宿,在牽牛之北。一說即牽牛。
1.見"河鼓"。
1.河流和關隘。
中國以水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包括理工文管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校址在南京。創建于1915年,初名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后一度并入中央大學(后改名南京大學)。1952年重新組建,稱華東水利學院,1985年改現名。設有水力發電工程、航運及海洋工程、水資源水文等系,另在常州設有機械學院。
1.黃河﹑漢水﹑長江與淮河的合稱。比喻胸懷寬廣。
1.河邊。語本《詩.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
1.黃河與華山的并稱。
1.亦作"河隍"。
2.黃河與湟水的并稱。亦指河湟兩水之間的地區。
1.古歌名。春秋趙女娟所作。
1.見"河濟"。
1.古指黃河流域冀州一帶。
1.古代神話傳說人物玄俗的別稱。
2.指漢河間獻王劉德。
3.指金代名醫劉完素。劉系河間人,故稱。
4.指清代學者﹑文學家紀昀。紀系河間人,故稱。
5.見"河間婦"。
1.草名。
1.傳說中的黃河之神。
1.成臺階狀或斜坡狀的河岸。
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