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捆;系。
2.
量詞
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
3.
動詞
控制;限制。
4.
名詞
聚集成條狀的東西。
5.
名詞
(Shù)姓。
1.
捆縛。
1.出自《詩·小雅·白華》白華營兮,白茅束兮。
2.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
3.出自《小女道死留題驛梁》詩數條藤束木皮棺,草殯荒山白骨寒。
4.出自《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子》自乃以刀剖臍下,取子出,令宗裂帛束之,過宿而愈。
5.出自《入伍后》第二個稟帖便是說已在坳上為人發現了兒子的尸體,頭和手腳卻已被人用刀解了下來束成在一處。
2.
謂環繞;纏繞。
1.出自《朝野僉載》定州人崔務墜馬折足,醫令取銅末和酒服之,遂痊平。及亡后十余年改葬,視其脛骨折處,有銅末束之。
2.出自《和嚴諫議蕭山廟十韻》老狖尋危棟,秋蛇束畫楹。
3.
拴;系;戴。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優。
2.出自《南鄉子·詠秋夜》詞羅帶束纖腰,自翦燈花試彩毫。
3.出自《聊齋志異·霍女》〔女〕乃為挽髻,自摘髻上花代簪之,出金釧束腕上。
4.
聚集。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下》故貨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布於布,束於帛。
2.出自《次韻文潛休沐不出》著書灑風雨,枯筆束如林。
5.
收縮;收斂。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束著腳,拳著腿,合著眼兒閉著嘴。
2.出自《聊齋志異·產龍》壬戌間,邑邢村李氏婦,良人死,有遺腹,忽脹如甕,忽束如握。臨蓐,一晝夜不能產。
3.出自《阿河》湖的余勢束成一條小港。
6.
猶夾。
1.出自《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詞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
2.出自《冬夜雜詠·三峽》三峽束長江,欲令江流改。
7.
引申謂狹窄。
1.出自《貞女峽》詩江盤峽束春湍豪,雷風戰斗魚龍逃。
2.出自《將離江陵》詩地險多崎嶇,峽束少平曠。
3.出自《潼關》詩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8.
約束;限制。
1.出自《商君書·畫策》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
2.出自《文心雕龍·書記》券者,束也,明白約束,以備情偽。
3.出自《商鞅》張湯、趙禹之徒起,踵武何說而文飾之,以媚人主,以震百辟,以束下民。
9.
拘泥。
1.出自《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出自《后漢書·王充王符等傳論》束名實者,以柱下為誕辭。
3.出自《誡外生書》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10.
謂棄置。
1.出自《次韻高要令劉湜峽山寺見寄》新聞妙無多,舊學閑可束。
11.
指束素。用以形容女子腰的細柔。參見“束素”。
1.出自《麥秀兩歧》詞掌上腰如束,嬌嬈不爭人拳跔,黛眉微蹙。
2.出自《歸朝歡》詞夢中人似玉,覺來更憶腰如束。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崔鶯鶯〕腰肢嫋娜纖如束,舉止殊絕。
12.
指聚集成條狀的東西。
1.出自如:光束;電子束。
13.
事情的末尾、收尾。參見“束句”。
1.出自《掛枝兒·泣別》束句新。
14.
量詞。用于計量捆在一起的東西。
1.出自《詩·小雅·白駒》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2.出自《桃竹杖引》梓潼使君開一束,滿堂賓客皆嘆息。
3.出自《輟耕錄·九姑玄女課》折草九莖,屈之為十八,握作一束。
4.出自《雷》他從身邊摸出一束文件放在桌上。
15.
姓。晉有束晳。見《晉書》本傳。
1.出自《集韻·蜀韻》束,姓。
16.
量詞。指物十個。
1.出自《儀禮·聘禮》釋幣制玄??,束奠于幾下。
2.出自《禮記·雜記下》納幣一束。
17.
量詞。指布五匹。
1.出自《左傳·襄公十九年》賄荀偃束錦、加璧、乘馬。
1.古族名『時稱丁零﹐北魏時稱敕勒或鐵勒。隋時鐵勒各部分布于東至獨洛河(今土拉河)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的廣大地區﹐分屬東﹑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與回紇為最著。
1.地雷的一種。雷殼用鐵制成。
1.鐵索﹐鐵鏈。用作拘系犯人的刑具。
1.即鐵利。
1.黑色的馬。
1.蒙古語音譯詞。首﹐頭。
1.亦名鐵栗木﹑鐵木。常綠喬木。高達30米。葉子披針形﹐花白色。木材暗紅色﹐質地堅硬。分布于東南亞一些熱帶地區﹐中國云南﹑廣西也出產。
1.形容巋然挺立﹐像鐵鑄的一樣。
2.指松林。
1.不可改易的先例。
1.指馬身上黑色的錢形斑點。為良馬的特征。
1.鐵制的箭靶。
1.鐵鎖鏈。用鐵環連串而成。
1.古代兵器名。形制如打麥用的連枷。
1.鐵制的馬甲。形似今之背心﹐前幅當胸﹐后幅當背。用作戎裝。
1.耳挖子的別稱。
1.契丹騎兵名。
1.西北部邊塞山名。
2.泛指險固的關隘。
1.菱角狀的尖銳鐵器。戰時置于路上或水中。用以刺傷敵方人馬。亦稱"鐵菱角"。
1.見"鐵菱"。
1.車軸頭上的鐵箍。
2.鐵制的籠子。用作刑具。
3.比喻沒有人身自由的社會環境。
1.鐵制的火爐。
2.鐵匠所用的爐子。用以燒軟或熔化鐵塊﹑鐵器﹐便于鑄造加工。
1.船上收放篷帆的鐵轆轤。
鐵路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鐵路線。凡能保證全國運輸聯系,并具有重要政治、經濟和國防意義,或達到規定客貨運量的鐵路,都屬于鐵路干線。
由相互聯結的鐵路干線、支線、聯絡線和鐵路樞紐構成的鐵路網絡系統。一個國家或地區鐵路運輸發達程度可用鐵路網密度,即每百平方千米的鐵路千米數來衡量。
由鐵路干線分支出來的次要鐵路線。一般只有一端與鐵路網接通,有些工礦企業和林業專用鐵路亦屬支線的一種。
1.鐵鑄的車輪。佛教傳說地獄中擠壓惡鬼的刑具。
2.佛教語。指轉輪王的四寶(金﹑銀﹑銅﹑鐵四輪)之一。此四寶分領四大洲﹐鐵輪王領南閻浮提之一洲。
1.一種古代兵器。首尾有刃﹐用于馬上格殺。
1.見"鐵落"。
1.鐵罐子。
2.亦作"鐵洛"。打鐵時飛濺出的鐵屑。古代中醫認為可入藥。
1.配有鐵甲的戰馬。有時亦指雄師勁旅。
2.檐鈴。懸于檐間的鈴﹐風吹發聲。
同金戈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和銳利的戈矛。形容軍隊雄壯的姿態鐵馬金戈當年勇。
1.亦作"鐵貓"。
2.古代的一種攻城器具。
3.古時救火的一種器具。
4.鐵錨。
1.救火用的鐵鉤。
2.鐵錨。
1.清朝俗稱世襲原封爵位的王爺。
1.用鐵皮包裹著的門坎。唐李綽《尚書故實》﹕"﹝智永禪師﹞積年學書﹐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并請題頭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鐡門限。"后用為來訪請益者多之典。
2.唐王梵志《世無百年人》詩﹕"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原謂打鐵作門限﹐以求堅固﹐后即用"鐵門限"比喻人們為自己作長久打算。
3.比喻生活經歷對人的影響和局限。
1.指南朝陳智永禪師的書體。
1.見"鐵悶子車"。
1.有鐵棚的火車。沒有窗戶﹐多為載貨之用。
1.古代作戰時用以自衛的鐵制面具。
2.黑臉。
3.喻指剛直無私的人。
4.比喻剛直﹑不徇私情。
1.比喻堅忍不拔﹐刻苦自勵。
1.對剛直無私的官員的美稱。
1.猶言非常陌生。
1.鐵鎖。牡﹐鎖簧。
1.泛指用鐵或木制成的刑具。
2.桄榔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桄榔子》。
1.用鐵封固的墳墓。特指河南省淮陽縣柳湖旁所存西周初年陳國國君陳胡公之墓。
1.古代戰士臂膀和腿上用鐵片制成的護套。
2.借指征戰之士。
3.比喻政治上的嚴密控制和獨裁統治。
1.端溪硯石之一種。
1.比喻飛機。
1.鐵鑄的牛。古人治河或建橋﹐往往鑄鐵為牛狀﹐置于堤下或橋堍﹐用以鎮水。
2.借指性情剛直的人。
3.指拖拉機。
4.舊時北京的一種名鴿。屬珍貴品種。
1.鐵制的爬土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