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緩和,解除。
2.
動詞
〈書〉延緩;使舒緩。
3.
形容詞
〈書〉寬裕。
1.
亦作“悆”。
2.
寬裕。
1.出自《與開元明師書》歲豐人紓,會當成耳。
2.出自《花月痕》伏維圣鑒,俯納芻蕘,特伸乾斷,則民生自復,國計自紓。
3.
通“抒”。抒發。
1.出自《哀時命》獨便悁而煩毒兮,焉發憤而紓情。
2.出自《宋書·武帝紀中》以紓懷古之情,用存不刊之烈。
3.出自《御制紀》志意所紓,被之金石;典禮所定,勒之簡書。
4.
舒緩;延緩。
1.出自《詩·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紓,天子所予。
2.出自《后漢書·荀彧傳》誠仁為己任,期紓民於倉卒也。
3.出自《錢糧論下》錢則無火耗之加,故民力紓於他邑也。
5.
解除;排除。
1.出自《左傳·莊公三十年》斗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2.出自《文心雕龍·論說》及燭武行而紓鄭,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
3.出自《上運使孫司諫書》其勢不得不權事勢而為此,以紓一切之急也。
4.出自《登樓嘆》詩按劍登高樓,望遠紓煩憂。
1.空言﹐空泛之言。
1.指談笑時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應對。
1.謂談得很融洽﹐情投意合。語出《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1.形容能言善辯﹐說話滔滔不絕。
向上級、尊者提出意見或建議的途徑廣開言路。
1.言語錯亂﹔說胡話。
1.指詔書。
1.言談﹔談論。
2.言詞﹔發表的議論或意見。
3.猶輿論。
1.形容言談議論時興致很高﹐氣氛活躍。
1.謂診脈以治病。
2.猶言路。指向朝廷提出批評或建議的途徑。
1.言語與容顏。
1.晤談﹐見面交談。
2.猶辭色。
1.講明。
1.議論和沉默。
1.見"言訥"。
1.亦作"言納"。
2.說話遲鈍不流暢。語出《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邢昺疏﹕"訥﹐遲鈍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遲鈍于言敏捷于行﹐惡時人行不副言也。"
1.想念。言﹐助詞。
1.能模仿人語的鳥。
1.說穿。
1.言辭聲氣。
2.說話生氣。指爭吵。
1.說話的技巧。指口才。
2.言語巧妙。
1.會模仿人說話的鳥。指鸚鵡之類。
1.言辭高潔﹐行為卑污。
1.《西京雜記》卷二﹕"五侯不相能﹐賓客不得來往。婁護豐辯﹐傳食五侯間﹐各得其歡心﹐競致奇膳。護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以為奇味焉。"后因以"言鯖"謂說話有味。
1.言語之情。指心意。
2.談情說愛或描述男女情愛。
3.抒情。
1.謂以言語解說。
2.引申指語言的跡象。
1.如泉水般涌出的話語。
1.《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成玄英疏﹕"筌﹐魚笱也。"后因稱在言詞上留下的跡象為"言筌"。
1.各人說的都不一樣。形容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1.午飯后休息。
1.休息。
2.睡覺;住宿。
1.表示正在休息﹐不接待賓客的告示牌。
1.猶歇伏。
1.休息一會兒。
2.等一會兒。
1.死心。
2.猶言不操心。
1.指南宋京城中秋節皇宮附近的夜市。
1.休息調養。
即停業”(160頁)。
1.旅途中夜晩息宿。
1.方言。熱天在蔭涼處休息。
1.宋代清明節于御前表演的一種游藝節目。
1.謂果樹在大量結果的次年或以后幾年內結果很少﹐甚至不結果。也稱養樹。
1.猶歇晌。
1.猶歇腳。
1.古代酒宴中間的短暫休息。
1.見"蝎子"。
1.木中蛀蟲。
1.狀如蝎子嘴的酒器。
1.蛀蝕。引申為損害。
1.亦作"蝎虎"。
2.守宮;壁虎。
3.方言。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