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繼續;聯接。
1.出自《論衡·說日》臨大澤之濱,望四邊之地與天屬,其實不屬,遠若屬矣。
2.出自《新唐書·裴伷仙傳》自北庭屬京師,多其客,诇候朝廷事,聞知十常七八。
3.出自《二月十五朝拜建隆橋上偶作》詩柳密行人看不見,輪蹄相屬但聞聲。
4.出自《秋山》詩天狗下巫門,白虹屬軍壘。
5.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問》交和而舍,粱食不屬……適人什負,??之奈何?
2.
注入;斟酒相勸。
1.出自《書·禹貢》弱水既西,涇屬渭汭。
2.出自《儀禮·士昏禮》酌玄酒,三屬于尊。
3.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飲酒酣,夫起舞屬丞相,丞相不起,夫從坐上語侵之。
4.出自《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飲。
5.出自《與張朝請書》逐客何幸得此,但舉杯屬影而已。
3.
注目;專注。
1.出自《洛陽伽藍記·景明寺》俯瞰激電,傍屬奔星。
2.出自《周書·唐瑾傳》時燕公于謹勛高望重,朝野所屬。
3.出自《憶昨行和張十一》張君名聲座所屬,起舞先醉長松摧。
4.出自《買賣》梅可卿精神不屬似的。
4.
委托;囑咐。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
2.出自《與荀彧書追傷郭嘉》以其通達……欲以后事屬之。
3.出自《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痛且遠,德將湮,無以屬來者矣。
4.出自《〈炳燭編〉序》是書蔭先屬陳培之農部倬編定。
5.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來信及詩箋早收到,屬寫之箋,亦早寫就。
5.
依托;寄托。
1.出自《楚辭·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2.出自《乞登對狀》屬陛下聰明睿智,洞照群情,公聽并觀,不遺小善。
3.出自《懷樂安蔣公唱和詩序》其所述作,必有深屬遠寄,不獨事章句而已。
4.出自《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黼之左右,為龍與華蟲,各持宗彝;龍復有火麗其身,日屬於角。
6.
推托;委棄。參見“屬疾”、“屬國”。
1.出自《宋書·王僧達傳》年未二十以為始興王浚后軍參軍,遷太子舍人。坐屬疾于楊列橋觀斗鴨,為有司所糾。
2.出自《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八年》交州刺史清河房法乘,專好讀書,常屬疾不治事。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八年》安石不悅,退而屬疾臥。
4.出自《漢書·淮南厲王長傳》大王欲屬國為布衣,守冢真定。
7.
滿足。參見“屬厭”。一說,“屬”猶祇,見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九。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
2.出自《國語·晉語九》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饜而已,是以三嘆。
3.出自《演連珠》臣聞放身而居,體逸則安,肆口而食,屬厭則充。
4.出自《水陸法像贊十六首引》蓋聞凈名之缽,屬饜萬口;寶積之蓋,遍復十方。
5.出自《重陽次日徐二爾從饋糕蟹》詩小人屬厭君休誚,一飽如今學老饕。
6.出自《隱居通議·古賦二》吳子客郴三年,屬厭其山川。
8.
佩帶;帶。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2.出自《順宗實錄三》入謁,從容步進,不襪首,屬武器。
3.出自《賦環波亭送楊校勘季子歸豫章》詩公子屬鳴佩,逍遙陟延閣。
4.出自《圣武記》有大征伐,﹝科爾沁﹞輒屬櫜前驅。
9.
接觸。參見“屬耳”。
1.出自《正蒙·大心》天之聲莫大於雷霆,故有耳屬之,莫知其幾萬里之遠也。
2.出自《霞外捃屑·時事·順風耳千里叫》一人屬口於此筒之空面,一人屬耳於彼筒之空面。
3.出自《樊少南字說》蜣決起而飛數尺,??屬于墻以投于地。
10.
聚集;會合。
1.出自《周禮·秋官·大行人》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乃屬其耆老而告之。
3.出自《玉梁峽口懷朱嚴從事》詩鱸魚斫鲙松醪酒,曾屬騷人兩日吟。
11.
撰寫;纂輯。參見“屬文”、“屬草稾”。
1.出自《抱樸子·行品》口不能吐片奇,筆不能屬半句。
2.出自《錢塘仙尉謝詠物樓成寄題一韻》若向湖濱屬佳句,莫忘秋水落芙蕖。
12.
正,恰。
1.出自《國語·魯語上》匠師慶言於公曰:“……今先君儉而君侈,令德替矣。”公曰:“吾屬欲美之。”
2.出自《王錄事許修草堂貲不到聊小詰》詩昨屬愁春雨,能忘欲漏時。
3.出自《永州龍興寺西軒記》寺之居於是為高,西序之西,屬當大江之流。
13.
剛,新近。
1.出自《史記·留侯世家》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
2.出自《后漢書·后妃傳上·和熹鄧皇后》﹝趙玉﹞因詐言屬有使來,上疾已愈。
3.出自《蘄州到任謝表》屬因淮南行鐵以來,既乎蘄口置監而后,陰仰官爐之羨,不勝偽冶之煩。
4.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黃中賀金主生辰還,言金主再修汴梁,役夫萬計,此必欲徙居以見逼……宰相沈該、湯思退聞之,詰中曰:“沈監之歸屬耳,不聞此言,公安得云云也?”
14.
適逢。
1.出自《顏氏家訓·終制》先夫人棄背之時,屬世荒饉,家涂空迫。
2.出自《陪裴使君登岳陽樓》詩湖闊兼云霧,樓高屬晚晴。
3.出自《與吳殿院書》屬家有變故,蒼遽西走,遂不得奉別,怏悵不可勝言也。
4.出自《明史·周用傳》屬嚴嵩柄政,風紀不振。
15.
量詞。特指成套的鎧甲。
1.出自《周禮·考工記·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2.出自《漢書·刑法志》魏氏武卒,衣三屬之甲。
3.出自《遼史·耶律陳家奴傳》賜甲一屬、馬二匹,討諸部,擒其酋送于朝。
16.
通“劚”。參見“居屬”。
1.出自《墨子·備穴》為壘,衛穴四十。屬四。
1.《易.干.文言》"干元用九,天下治也。"朱熹本義"言干元用九,見與他卦不同。君道剛而能柔,天下無不治矣。"后以"干九"稱帝德。
一種不含糖分的酒,多用葡萄釀成。
1.自取罪咎。
1.指帝王的起居。
1.謂辦事的才干器局。
1.謂才能器局。
1.謂處理繁劇的事務。
1.生硬倔強。
1.天鈞,北極之地,泛指北方。
只咳嗽,沒有痰。
1.干燥,需要水分。
1.拜謁;求見。
①草木由于衰老或缺乏營養、水分等而失去生機一夜大風,地上落滿了~的樹葉。②因缺少脂肪或水分而皮膚干燥。③干涸~的古井。
1.沒有眼淚的哭。
2.哭泣而無應對措施。
1.上天之賞賜。
1.干肉。
2.指尸體干枯不壞。
3.指干梅。
1.形容因受到強烈刺激而產生的難受感覺。
1.亦作"干闌"。亦作"干欄"。
2.我國古代流行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一種原始形式的住宅,即用豎立的木樁構成底架,建成高出地面的一種房屋。今西南某些地區還繼續使用。
1.見"干蘭"。
1.見"干蘭"。
1.即干血癆。
1.即干爹。
1.干旱和水澇。
牛奶等發酵、凝固制成的食品。
1.無雨伴隨的雷。
1.白白地牽累。
(天氣)干燥而寒冷。
用錢代替禮品送的禮。
1.治理;料理。
2.謂干練有理事之才。
1.謂堪任其事的能力。
2.古代一種供官吏役使的奴仆。
3.指體力強健。
1.騷擾。
1.本指古代一種地位低下的官吏。亦泛指負責具體事務或辦事老練的官吏。
1.謂觸犯法令而獲罪。
牽連。
又有才能又有經驗他的確是一個精明~的人才。
預先做好的供外出食用的干的主食,如炒米、炒面、饅頭、烙餅等。有的地區也指在家食用的干的面食,如饅頭、烙餅等。
1.辦理了當;理事果決了當。
1.干燥熾熱。
因干燥而裂開土地~ㄧ嘴唇~ㄧ在北方,竹器容易~。
1.上天。
2.陽剛的精氣。
1.亦作"干陵"。
2.干犯欺凌。
1.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在陜西干縣梁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獸﹑華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馬﹑石獅﹑述圣記碑和無字碑等,是唐代造型藝術的代表作品。解放后,對干陵的一些陪葬墓進行了發掘,如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及章懷太子墓等,發現了極為精美的壁畫﹑線雕畫和大量的陶俑等歷史文物。
1.虔劉。劫掠;殺戮。
同一水系內全部支流所流注的河流。也叫主流。
把固體燃料和空氣隔絕,加熱使分解,如煤干餾后分解成焦炭、焦油和煤氣。也叫碳化。
1.《易.干》"九五,飛龍在天。"《干》卦第五爻為天子在位之象,因以"干龍"喻帝王。
1.干櫓,盾牌。
2.喻護身的東西。
1.小盾大盾。亦泛指武器。
1.主要路線;干線。
1.猶入呂。古稱律為陽,呂為陰,故以"干呂"謂陰氣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