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沒有到成年就死去。
2.
名詞
在戰(zhàn)爭中死去的人。
1.
未至成年而死。
1.出自《儀禮·喪服》子女子子之長殤中殤。
2.出自《逸周書·謚法》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
3.出自《左傳·哀公十一年》孔子曰:“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可無殤也。”
4.出自《蘭亭集序》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2.
指未成年而死的人。
1.出自《鄧貞女詩并狀》禮所未備義之敷,嫁殤之禁胡為?
2.出自《雙槐歲鈔·易儲詔》其后見濟殤,御史鐘同、郎中章綸疏請復儲,皆下獄。
3.
謂非正常死亡。
1.出自《文選·謝瞻〈張子房詩〉》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2.出自《墳·摩羅詩力說》故不爭之民,其遭遇戰(zhàn)事,常較好爭之民多,而畏死之民,其苓落殤亡,亦視強項敢死之民眾。
4.
指戰(zhàn)死者。參見“國殤”。
1.出自《為副大總管屯營大將軍蘇宏暉謝表》將士同心,誓雪孟明之恥;殤魂共憤,思亢杜回之讎。
1.本為戲曲毯子功名詞。兩腿分開成"一"字形落地,后為舞蹈﹑體育所吸收。
1.以斷木劈成,用以引火的小木塊或小木條。
1.一種刀背較厚,用來劈竹子﹑木頭等的刀。
1.當初,起初。
1.開頭;起始。
1.刀劈和刺殺的統(tǒng)稱。
1.象聲詞。
1.用來劈竹﹑木等的厚背刀。
2.用軍刀劈殺敵人的技術。分單手劈與雙手劈兩種,騎兵多用之。此外,還有斬劈﹑返劈等名目,步兵等兵種亦用之。
1.迅疾貌。
1.象聲詞。
1.象聲詞。
1.亦作"劈畫"。
2.計劃;籌謀。
1.見"劈劃"。
1.亦作"劈?兒"。
2.猶劈頭,當頭。角,頭頂兩側發(fā)束。
1.緊跟在后。
1.砍伐荊棘。
2.喻掃除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
1.突然地。
2.當空;劃破長空。
1.立即張口。
1.成八字分開。
1.打雷。
1.古鞭屬兵器名,無刃,有三棱或四棱。
1.象聲詞。
1.象聲詞。
1.象聲詞。
1.象聲詞。
1.疾雷;疾雷聲。
1.劈歷。
1.正對著臉;迎面。
1.亦作"劈裂"。
2.裂開,分裂。
1.見"劈烈"。
1.象聲詞。
1.象聲詞。
①用刀割劃面部。古代北方某些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以此來表示哀痛夷人,在京及歸,聞懌之喪,為之劈面者數(shù)百人。②迎面劈面而來。也形容風冷如割十月霜風還劈面。
1.象聲詞。形容拍打或爆裂的聲音。
1.象聲詞。
1.見"劈劈拍拍"。
1.亦作"劈劈啪啪"。
2.象聲詞。爆裂﹑拍打聲。
1.見"劈脫"。
1.謂不講情面。
1.民間曲調名。流行于明代中葉以后。一般為九句五十一字。與《掛枝兒》相似,僅末尾二句重疊一次。萬歷年間刻本《大明春》所載《掛枝兒》即《劈破玉》。
1.亦作"劈噗"。
2.象聲詞。
1.見"劈撲"。
1.猶立即。
1.謂出手迅捷。
①當頭;迎頭劈頭便打|劈頭碰見他從門外撞進來。②開頭劈頭就問|劈頭一句話。
1.同"劈頭劈臉"。
1.見"劈頭蓋腦"。
1.猶劈頭劈臉。
1.亦作"劈頭劈腦"。亦作"劈頭蓋頂"。
2.正對著頭部。形容來勢迅猛。
1.當頂揪住頭發(fā)。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