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扇”。
2.
動詞
鼓動(別人做不應該做的事)。
3.
動詞
搖動扇子等,使火旺。
1.
熾盛。
1.出自《詩·小雅·十月之交》艷妻煽方處。
2.出自《新唐書·薛登傳》利勝於名,則貪暴滋煽。
3.出自《鐵圍山叢談》文忠公喜集往古石刻,遂又著書,名《集古錄》……由是,士大夫雅多好之,此風遂一煽矣。
2.
扇火使旺。
1.出自《水滸傳》王婆只做不看見,只顧在茶局里煽風爐子,不出來問茶。
2.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今年出了許多廉價的所謂珍本書,都有名家標點,關心世道者惄然憂之,以為足煽復古之焰。
3.
鼓動;煽惑。
1.出自《順宗實錄四》士諤性傾躁,時以公事至京,遇叔文用事,朋黨相煽,頗不能平。
2.出自《排悶》詩幺然性命微,日畏讒口煽。
3.出自《清史稿·世祖紀二》賄賂公行,徑竇百出,鉆營黨附,相煽成風。
4.出自《家》它給她煽起了一種渴望。
1.警戒恐懼。
1.警策絕倫。
1.發出很大的聲音﹐使昏憒的人警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涂麻木的人。
警察的力量(指人員多少)~不足。
1.見"驚勵"。
1.警慧秀麗。
1.亦作"警厲"。
2.告戒勉勵。
1.頸聯的別稱。此聯以變化能出新意為勝﹐故稱。
2.詩歌中字句精煉﹑含義深刻的一聯。
1.警策精煉。
1.報警用的鈴﹔亦指報警的鈴聲。
2.法庭上用以警眾的鈴。
1.用于警戒的崗樓。
1.因白露降臨而相警戒。相傳鶴性機警﹐"至八月白露降﹐流于草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所宿處﹐慮有變害"。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周處《風土記》◇因以"警露"作為詠鶴的典故。
1.戒慎擔憂。
1.警策的言論。
1.警戒巡邏。
1.猶警拔。
1.機警敏捷。
1.警拔遒勁。
1.警戒勸勉。
1.謂儆戒君王的缺失。
1.驚動擾亂。警﹐通"驚"。
1.指警察的外表﹑紀律﹑威儀等。
1.警戒完備。
1.警惕謹慎。
1.警察用來捆綁罪犯的繩子。
警戒世人,使醒悟~之作。
書名。清末陳天華著。寫于1903年,初刊于日本東京。該書以通俗的文字指出,在帝國主義的殘暴侵略和清政府的賣國政策下,中國已處于被瓜分的危境,呼吁人民群眾警醒起來,共同擔負起救國的責任。此書在當時影響很大,激勵了人民群眾的革命斗志。
1.警戒監視。
1.見"警察署"。
1.謂令人警覺戒懼。
1.嚴密戒備。
1.執行偵探破案工作的警察。
1.警告﹔警戒。頭﹐助詞。
1.警策透辟。
①用武裝力量實行警戒、保衛~連 。②指執行這種任務的人門口有~把守。
1.做警戒保衛工作的人。
1.危急的消息。
1.警訊。
1.指有關警察方面的事務。
①警覺領悟一番話使在座的人都有所警悟。②機警聰明這孩子年紀雖小,卻警悟過人。
1.猶振錫。謂僧人出行。警﹐通"驚"﹔錫﹐錫杖。
1.機警聰慧。
區分警察等級,表明警察身份的稱號和標志。在中國,武裝警察的警銜比照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銜設置,冠以武警”。其他人民警察的警銜設五等十三級(1)總警監、副總警監;(2)警監一級、二級、三級;(3)警督一級、二級、三級;(4)警司一級、二級、三級;(5)警員一級、二級。
1.猶警夜。
1.警察執行拘捕﹑押解等公務時使用的器械﹐如警棍﹑警笛﹑手銬﹑警繩等。
1.警覺醒悟。
1.警惕勉勵。
1.警衛巡視。
1.告誡﹔訓誡。
1.危險緊急情況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