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兩頰上的胡子,泛指胡子。
1.
亦作“抩”。亦作“髥”。
2.
頰毛。亦泛指胡須。
1.出自《莊子·列御寇》美髯長大,壯麗勇敢,八者俱過人也,因以是窮。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3.出自《酒德頌》先生於是方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奮髯踑踞,枕曲借糟。
4.出自《滿江紅》詞向尊前,來訪白髯翁。
5.出自《從軍行送王玉門之大梁》有客有客髯而紫,左挾秦弓右吳矢。
6.出自《蘇聯紀行·六月廿三日》畫中波斯王有大髯,波斯軍均作雄赳氣昂之態。
3.
指多須或須長的人。
1.出自《三國志·蜀志·關羽傳》﹝諸葛亮﹞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
2.出自《戲贈彥深》詩李髯家徒立四壁,未嘗一飯能留客。
3.出自《夏五閑居》詩沈髯身鶴立,居心乃淳靜。
4.
動物的須。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上申之山﹞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
2.出自《晉書·郭璞傳》夫攀驪龍之髯,撫翠禽之毛,而不得絕霞肆、跨天津者,未之前聞也。
3.出自《贈粉鼻》詩連夕貍奴磔鼠頻,怒髯噀血護殘囷。
4.出自《本草綱目·鱗二·蚺蛇》蛇屬,紆行,此蛇身大而行更紆徐,冉冉然也,故名蚺蛇。或云鱗甲有毛如髯也。
5.
用同“冉”。舒緩貌。參見“髯髯”。
1.出自《送墨工潘生還臨江》詩東風蕩蕩吹燕山,行人髯髯掉臂還。
1.謂寄托哀思。
1.記帳和算帳。
1.記述所聞。
2.記事與見聞。
1.謂記誦詩書以待問或資談助。
2.通書信問候。
3.記掛問訊。
1.指為應付他人之問難而預為之記誦之學。謂無真知之學。
1.記掛想念。
1.方言。猶此刻。
1.記在心里﹔放在心上。
2.記性﹔記憶力。
1.相傳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羽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見《史記.項羽本紀》◇遂以"記姓名"為不必多讀書之典。
1.見"記敘"。
1.記錄言論。
1.記識驗證。
2.指記識驗證之物。
1.猶寄意。
1.記于胸中。
1.印章。
2.印記﹐印痕。
1.指題名以記游蹤。
1.見"記掛"。
1.紀元﹐紀年的開始。
1.標志日月。
1.亦作"記賬"。
2.登記賬冊。
3.指暫記一筆賬﹐貨款后付。
1.見"記帳"。
1.記得真切。
1.猶紀念。
1.猶留念。
1.念珠。
1.記錄史實。周代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代以后﹐起居注官侍天子左右記錄言行。
2.起居注﹔編年實錄。
3.記述﹑注釋。
4.掛懷﹐關注。
1.隨侍天子左右記錄天子言行的官﹐即起居注官。清代由翰林﹑詹事等日講官兼任。
1.猶記得﹔記住。
1.宋代的官場文書用語。謂記錄并向上稟報。
1.古代州郡僚佐向長官或百姓向州郡上書陳事。
1.記錄編輯。
1.以歌舞色相為業的游船。
1.方術。
1.指歌舞藝人。
1.教坊。
1.在宮廷中供奉的歌舞藝人。
1.出水面的荷花。伎,通"企"。
1.行步舒展貌。《詩.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毛傳"伎伎,舒貌。謂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鄭玄箋"鹿之奔走,其勢宜疾,而足伎伎然舒,留其群也。"一說"伎伎"為速行之貌。參閱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二十。
1.指以歌舞或出賣色相為職業的女子。
1.謂治事煩苛。
1.音樂舞蹈。
2.指歌舞女藝人。
1.技能與勇力。
1.技能。
1.古代指女歌舞藝人。
1.技術,技藝。
2.指精美奇巧的工藝品。
3.指工藝匠人。
1.謂以己之才智曲從無道之君。
1.指女歌舞藝人。
1.技藝方術。
1.指醫官﹑太史官等有某種技藝或術數的官吏。
1.有某種技藝或術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