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泉水。
2.
名詞
泉眼。水源。
3.
名詞
錢幣的古稱。
4.
名詞
地下;舊時稱人死后所在的地方。
5.
名詞
(Quán)姓。
1.
亦作“湶”。亦作“灥”。
2.
泉水。
1.出自《易·蒙》山下出泉,蒙。
2.出自《射雉賦》天泱泱以垂云,泉涓涓而吐溜。
3.出自《茶香室續鈔·取第一泉水》予急回岸,烹泉與僧共飲,清香透骨,非復人間味。
4.出自《人民文學》河谷里的清泉曾經給他解渴。
5.出自《說文?泉部》泉,水原也。
6.出自《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辨士之端,冰釋泉涌,金相玉振。
7.出自《宋史?蘇軾傳》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3.
泛指江河湖海之水。
1.出自《逸周書·文傳》魚鱉歸其泉,鳥歸其林。
2.出自《云溪友議》分千樹一葉之影,即是濃陰;減四海數滴之泉,便為膏澤。
4.
地下水。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2.出自《荀子·榮辱》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
5.
泉下。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1.出自《悼亡詩》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2.出自《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于澧上》詩往事渺茫都似夢,舊游零落半歸泉。
3.出自《祭王深甫文》念昔居潁,我壯而子方少年,今我老矣,來歸而送子于泉。
4.出自《剪燈馀話·月夜彈琴記》魂歸冥漠魄歸泉,卻恨青娥誤少年。
6.
古代錢幣的名稱。
1.出自《管子·輕重下》今齊西之粟釜百泉,則鏂二十也。
2.出自《周禮·地官·司徒》泉府上士四人
3.出自《漢書·食貨志下》故貨,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
4.出自《金史·食貨志三》錢之為泉也,貴流通而不可塞。
7.
姓。北周有泉企。見《周書》本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泉氏,《狀》云:本姓全氏,全琮之后。琮孫暉,魏封南陽侯,食封白水,遂改為泉氏。然《國語》潞、洛、泉、余、滿,皆赤翟隗姓,是則舊有泉氏矣。后魏洛州刺史上洛侯泉企。
1.謂芟割草木,開墾土地。
1.指收割莊稼。
1.收割后的田地。
1.鏟除,滅亡。
1.抑逼,強逼。
1.同"憶莼鱸"。
1.猶憶莼鱸。
1.猶憶莼鱸。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張翰]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蓀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晉書.文苑傳.張翰》作"乃思吳中菇菜﹑莼羹﹑鱸魚膾"。莼,同"莼"◇以"憶莼鱸"喻思鄉或歸隱之念。
1.比喻想念友人。
1.晉陸機,華亭人,遭讒被殺,臨刑前慨嘆"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晉書.陸機傳》◇用為被殺害前懷念家鄉的典故。
1.秦丞相李斯受趙高陷害,被腰斬于咸陽,臨刑時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見《史記.李斯列傳》◇用為大臣受陷害被處死的典故。
1.記憶。宋梅堯臣有詩,題為"河陽秋夕,夢與永叔游嵩,避雨于峻極院賦詩,及覺,猶能憶記。俄而仆夫自洛來,云永叔諸君陪希深祠岳,因足成短韻。"
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調五十四字,都押平聲韻。
詩歌。聞一多作。1922年發表。通過描繪各種菊花的姿態、色澤之美,贊美如花的祖國。全詩以物寓情,移情于物,強烈地表達了身處異國的詩人對祖國的眷戀之情。
1.猶憶莼鱸。
1.懷念依戀。
1.猶憶莼鱸。
1.猶憶莼鱸。
1.記憶。
2.回憶。
3.思念。
4.紀念。
詞篇名。相傳為唐代李白作。寫傷心離別,清秋寂寥,引發出深沉的歷史感慨。末二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氣象雄渾,使本詞超越了普通的愁恨離別之作。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同被后人尊為百代詞曲之祖”。
1.記憶。
1.回想。
1.技巧。
1.謂人有真本事,始能勇往無畏。
1.準則。
1.以歌舞為業的女子,如歌妓﹑舞妓。
1.藝人從事藝術活動的年數。
1.亦作"萟名"。
2.從事藝術活動中獲得的名望。
3.藝人演出時所用的別名。
1.技藝才能。
1.種植花卉園圃。
2.指著述之事或典籍薈萃之處。
3.指文學藝術界。
1.亦作"蓺人"。
2.耕種的人。
3.有才藝的人。
4.指戲曲﹑曲藝﹑雜技等演員。
5.手工藝工人。
1.有才能﹑技藝的人。
2.從事文學藝術的人。
1.技藝。
2.文學藝術之事。
1.從事藝術創作或表演而卓有成就的人。
1.藝術作品。一般指造型藝術的作品。
一是作為美學的別稱。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美學是研究美的藝術的科學,即以藝術為主要對象,通過藝術來研究美,故美學應稱為藝術哲學。另一是從屬于文藝理論的范疇,即運用哲學的觀點探討藝術問題,它與前者有相通之處,但主要是藝術理論。
1.猶文藝界。
1.跟隨師傅學藝的人。
1.亦作"蓺文"。
2.六藝群書之概稱。
3.辭章;文藝。
4.見"藝文志"。
1.官署名。元文宗時置,掌校刊圖書﹑翻譯典籍及鑒審文物之職。所屬有監書博士及藝林庫﹑廣成局各官◇改稱崇文監。
1.我國歷代紀傳體史書﹑政書﹑方志等,將歷代或當代有關圖書典籍,匯編成目錄,謂之"藝文志"。區分類例,始于劉歆《七略》。班固《漢書》首著《藝文志》,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略。其后《新唐書》﹑《宋史》﹑《明史》﹑《清史稿》亦相繼編纂《藝文志》。《隋書》﹑《舊唐書》改稱《經籍志》,性質則相同。其類例自《隋志》后大都改為經﹑史﹑子﹑集四部。清代學者對后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遼﹑金﹑元各史原無藝文志者做了大量輯補工作,都另刊行世。藝文志的編纂,對研究歷代圖書文獻,考訂學術源流,頗具參考價值。方志中編輯收錄的詩文,亦多稱"藝文志"。亦省稱"藝文"。
1.指經學;文章典籍之學。
2.指技藝之學。如應用科學﹑自然科學等。
1.技藝;學業。
1.耕種;栽植。
1.亦作"萟祖"。
2.有文德之祖。《書.舜典》"歸,格于藝祖,用特。"孔傳"巡守四岳,然后歸告至文祖之廟。藝,文也。"孔穎達疏"才藝文德,其義相通,故蓺為文也。"后用以為開國帝王的通稱。
也稱過年”。仡佬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夏歷三月初三。上午,人們到祖宗墳地,由長老點燃鞭炮和鐵炮,表示過年開始。然后跳蘆笙舞、對唱民歌、打篾蛋球、蕩秋千等。下午祭祖。祭品由各戶輪流提供,每年十戶出公、母雞各五只。祭畢,就地將雞煮熟,按長幼輩份入席會餐。
1.屬漢藏語系,語族尚未確定。仡佬族兩萬多人口中會說仡佬語的只有六千多人。因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無文字。參見"仡佬族"。
分布于貴州、云南、廣西的少數民族。約4
3.8萬人(1990年)。用仡佬語。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仰原始宗教。歷史上長于鑄造青銅器,精于紡織。傳統節日有仡佬年、吃新節。主要從事農業。
1.直立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