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懇請,乞助。
2.
動詞
要求。
3.
動詞
追求;探求;尋求。
4.
動詞
需求;需要。
5.
名詞
(Qiú)姓。
1.
“裘”的古字。
1.出自《說文·裘部》求,古文裘。
2.出自《漢書·古今人表》有“樂正求”。按,《孟子·萬章下》作“樂正裘”。
2.
尋找;搜尋。
1.出自《詩·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2.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
3.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五·挑戰》﹝陳章﹞乘白馬,被朱甲以自異,求陽五欲生致之。
3.
探索,探求。
1.出自《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出自《舊唐書·禮儀志七》求之本原,深所未諭。
3.出自《〈指南錄〉后序》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
4.出自又如:追求真理。
4.
請求;乞求。
1.出自《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2.出自《新唐書·馬璘傳》入朝,求宰相,以檢校左仆射知省事,進扶風郡王。
3.出自《兒女英雄傳》大后天可就是烏老大家的喜事。他臨走再三求下太太給他送送親。
4.出自《碧血花》一件事情,他決定之后,很難挽回。還求母親勸他一番。
5.
要求;需求。
1.出自《詩·周頌·臣工》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
2.出自《元史·英宗紀》朕以幼沖,嗣承大業,錦衣玉食,何求不得。
3.出自《四世同堂》他只求能平安的過日子,快樂的過生日。
4.出自又如:供過于求。
6.
謀求;追求。
1.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遹求厥寧,遹觀厥成。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
3.出自《史通·雜說中》道鸞不揆淺才,好出奇語,所謂欲益反損,求妍更媸者矣。
4.出自《海濱故人》我只求我心之所適,再不輕易交朋友了。
7.
貪求。
1.出自《詩·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2.出自《雄雉說》隘人之進則忮,冒己之進則求。
8.
責求。
1.出自《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出自《〈孝經〉序》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注,在理或當,何必求人?
9.
選擇,選取。參見“求牛”。
1.出自《論衡·譏日》作車不求良辰,裁衣獨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輕重之實也。
2.出自《晉書·謝玄傳》于時苻堅強盛,邊境數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將可以鎮御北方者,安乃以玄應舉。
10.
獲得,得到。
1.出自《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圣人用物,若用朱絲約芻狗,若為土龍以求雨;芻狗待之而求福,土龍待之而得食。
11.
招來;招致。
1.出自《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3.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且與賊居,不知其禍,外復求怨,徼幸他國,猶治救??疥而棄心腹之疾。
12.
詢問。
1.出自《呂氏春秋·貴公》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
13.
終,最后。一說通“逑”、“仇”,義為“匹配”。見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二四、王國維《觀堂集林·藝術二·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二》。
1.出自《書·康誥》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
2.出自《詩·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
14.
通“逑”。聚合。
1.出自《詩·小雅·桑扈》彼交匪敖,萬福來求。
15.
通“賕”。賄賂。
1.出自《管子·法禁》削上以附下,枉法以求於民者,圣人之禁也。
16.
通“糾”。討伐,征討。
1.出自《詩·大雅·江漢》匪安匪游,淮夷來求。
2.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17.
通“糾”。糾纏。參見“求竭”。
1.出自《莊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2.出自《古書疑義舉例增補·二聲相近二義相通而字亦相通例》“求竭”,雙聲語……“求竭”即“膠葛”,今作“糾葛”……《廣雅》“膠葛”又訓作“驅馳”,是有行列紛糅之意,此“求竭”亦同義。
18.
引申為訪求。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閑,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2.出自《永州鐵爐步志》余乘舟來居九年,往來求其所以為鐵爐者無有。
3.出自《續資治通鑒·元英宗至治元年》陛下初登大寶,不求民瘼,而遽興大役以妨農務,恐失民望。
19.
姓。漢代有求商。見《漢書·何武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求氏,《姓苑》云:本仇氏,避難改焉。后漢有求仲。宋朝登科求利忠,越州人。
1.亦作"茆堂"。
2.草蓋的屋舍。語出漢韋孟《在鄒詩》"爰戾于鄒,鬰茅作堂。"
3.堂名;里名。
1.茅草搓的繩索。語出《詩.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绹。"鄭玄箋"女當晝日往取茅歸,夜作絞索以待時用。"
1.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時,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壇,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為受封者得以有國建社的表征。
1.亦作"茆屋"。
2.用茅草蓋的房屋。
1.謂住所簡陋。
1.茅舍。
1.漢景帝時咸陽人。傳說年十八上恒山修道,旋隱江南句曲山,與其弟固衷修煉采藥,治病活人,世稱"三茅真君",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名茅山(在今江蘇省句容縣境內)。舊有"茅山道士"之傳,即本于此。
1.亦作"茆齋"。
2.茅蓋的屋舍。齋,多指書房﹑學舍。
1.毛竹的別稱。竹的一種,高可達二三丈,莖壁厚,性堅韌,是優良的建筑材料,還可制造器物。
1.官名。春秋時掌兵車﹐從行。
1.古代帝王乘輿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
1.即旄羽。
1.尾端。
1.旄丘與敦丘。
1.即旌麾。帥旗。
2.泛指旗幟。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用作信物。
2.鎮守一方的長官所擁有的節。
3.指仙人所執紫毛或青毛之節。
1.古代祭祀時執以導神之物。旄﹐通"茅"。
1.俊杰之士。旄﹐通"髦"。
1.古代旗幟下邊懸垂的飾物。
1.傳說中的獸名。
1.老人和幼兒。
1.即牦牛。產于我國西南地區。
1.老年。
1.即旄頭。
1.前高后低的山丘。
1.《周禮》官名。掌教樂舞。
1.傳說中的山名。
1.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擔任先驅的騎兵。
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周代六種小舞之一。舞者執旄牛尾以指揮。
1.牦牛與象。
2.飾以象牙的旌旗。
1.即旄頭星。
1.牦牛尾和雉羽。
1.白旄和黃鉞。借指軍權。語本《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蔡沈集傳"鉞﹐斧也﹐以黃金為飾……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遠。"
1.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織品。
1.旄磐麈。麈為鹿科動物﹐俗稱四不像。
1.用牦牛尾為飾的旌旗。
1.即旄車。諸侯所乘的戎車。
1.泛指小丘。
1.蟹鉗。
1.即蝤蛑。梭子蟹。
1.吃禾苗的兩種害蟲。亦喻壞人。
1.在水域中﹐根據水深﹑底質﹑避風等條件選定的﹐專供船舶拋錨停泊及供船隊編組的地點。
1.一種用以表明船舶停泊的信號燈。
1.系在錨上的繩索。
船上用于收放錨及錨鏈的機械。用人力、蒸汽機、電動機、液壓馬達等作為動力。通常安裝在船的首樓甲板上。其發展趨勢是用一臺機組實現起錨、系泊、自動系泊和帶纜等作業。
1.連結鐵錨和船舶的鐵鏈。
1.系錨的繩索。
1.錨端的鉤爪。用以鉤住水底或岸邊的東西﹐以穩定船舶。
1.年老而蔽塞。髦,通"耄"。
1.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