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口〉看。
2.
名詞
(Qiáo)姓。
1.
目昏花。
1.出自《難〈自然好學論〉》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睹文籍則目瞧,修揖讓則變傴,襲章服則轉筋,譚禮典則齒齲。
2.
偷看。
1.出自《雍熙樂府·集賢賓·秋憶》我和他既相知恨不相見早,他燭花前將錦箏來斜抱,刬的又背著人偷用眼兒瞧。
2.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他兩個貪歡貪笑,不堤防門外有人瞧。
3.
看。
1.出自《兒女英雄傳》張姑娘道:“姐姐別竟說他一個兒,我們柳條兒也是這個毛病兒,不信,瞧我這袖子也給弄了那末一塊。”
2.出自《花月痕》那各隊的人轉抽身四處瞧那火焰沖霄,好似風雨翳霾中電光馳驟。
3.出自《色盲》她縮在車角里,一對烏溜溜的眼睛閃閃地向四處瞧,很像有了什么大問題在心上。
1.寄自邊地的書信。
1.戍邊;守衛邊疆。
2.守邊部隊。
3.邊疆;邊境。
1.邊境地區的為非作歹分子。
1.亦作"邉帥"。
2.邊防部隊的統帥。
1.為籌集邊防費用而設的賦稅。
1.北方邊地。
1.邊境地區的官府。
1.邊人的鄉思。
1.同"邊氏腹"。
1.邊地風俗。
2.邊地民眾。
1.猶邊糧。
1.守邊的謀劃。
1.邊境的烽燧。借指邊境地區的戰爭。
1.見"邊筍"。
1.邊境官吏情況的記錄。語本《漢書.丙吉傳》"吉善其言,召東曹案邊長吏,瑣科條其人。"顏師古注引張晏曰"瑣,録也。欲科條其人老少及所經歷,知其本以文武進也。"
2.亦作"邊鎖"﹑"邊璮"。比喻邊境重鎮。
3.亦作"邊鎖"。指守邊的軍務。
1.見"邊瑣"。
1.見"邊瑣"。
1.居于邊側拉車的牲口的套子。
1.指邊地的農田。
1.猶邊地。
1.見"邊庭"。
1.邊地的亭。亭是秦漢時鄉以下的一種行政機構。
2.邊地的驛亭。
3.邊地的亭燧﹑亭障。
4.泛指邊疆。
1.亦作"邊廷"。亦作"邉庭"。
2.猶邊地。
3.邊地的官署。
1.邊疆;邊地。
2.旁邊。
3.方言。臨近某個時候。
1.邊境地圖。
1.猶邊地。
1.亦作"邉屯"。
2.指戍邊屯田。
3.指戍邊屯田的軍隊。
1.邊地軍營巡夜打更的梆子聲。
1.邊境之外的地方。
2.邊遠地區。
1.指邊疆的危急形勢。
1.邊隅,邊地。
1.猶邊任。
1.亦作"邉衛"。
2.明清邊境地區的衛所。
1.亦作"邊?"。
2.猶邊釁。
3.邊防的疏漏薄弱之處。
1.猶邊遠。
1.邊地少數民族與中原華夏族的并稱。
1.猶邊隙。
1.船的兩側的邊。
1.邊遠險要。
2.邊地的要隘。
1.靠近邊界的縣。
1.邊際。
1.邊地官員以賦稅盈馀的名義向朝廷所貢的財物。
1.邊地,邊境。
一旁;旁邊邊廂坐著一個年幼婦人|兩邊廂是廊廡。
1.亦作"邊餫"。亦作"邊銄"。
2.猶邊糧。
1.見"邊餉"。
1.見"邊效"。
1.籌邊之心。
2.邊人思鄉之情。
1.偏信。
2.邊地的書信。唐長孫佐輔有《答邊信》詩。
1.邊境上的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