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平著扔出去。
2.
動詞
走路時腿腳向外歪斜。
3.
動詞
下唇向前伸,嘴角向下,表示輕視、不以為然或不高興等。
4.
名詞
(撇兒)漢字的筆畫,向左斜下,形狀是“丿”。
5.
量詞
(~兒)量詞,用于像漢字的撇形的東西。
1.
平著扔出;遠擲。
1.出自《度柳翠》瓦片將來水上撇,有如步步踏青波。
2.出自《帝京景物略·春場》畫為方城,兒置一泥錢城中,曰卯;兒拈一泥錢遠擲之,曰撇。
3.出自《紅樓夢》我們趕賊,他在房上撇瓦,我們不能到他跟前。
4.出自《用生命建設祖國的人們》迎著坦克站起身子,一甩手撇出顆手雷去。
2.
張開;擺開。
1.出自《張家灣棹歌》惟有老漁知進退,深灘撇網淺灘揪。
2.出自《古今小說·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將這傘權為槍棒,撇個架子。
3.
用嘴表示鄙夷、不以為然或激動的一種表情。
1.出自《紅樓夢》奶子笑著,撇著嘴,搖頭兒。
2.出自《栗子》那輕傷的青年撇下嘴岔,做出極其鄙夷的樣子。
3.出自《青春之歌》﹝林道靜﹞嘴角撇了撇,想說什么,終于還是什么也說不出。
4.
漢字向左斜掠的筆劃。形狀為“丿”。
1.出自《用筆論》唯截紙棱,撇捩窈紹,務在經實,無令怯少。
2.出自《品令·族姑慶八十,來索俳語》詞只消得,把筆輕輕去,十字上,添一撇。
3.出自《兒女英雄傳》姐姐只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
4.出自《掃盲志異》群眾教師莊重地指導學生們:“一撇,一橫,一橫,一直彎鉤。”
5.
腳。參見“撇道”。
1.出自《潘妃曲》曲金縷唐裙鴛鴦結,偏趁些娘撇。
6.
裝扮;假裝。參見“撇末”、“撇假”。
1.出自《錯立身》戲文子這撇末區老賺,我學那劉耍和行蹤步跡。
2.出自《桃源景》你道我咽作的吞子忒獻斗,你道我撇末的場中無對手。
3.出自《西廂記》見了他撇假偌多話:“張生,我與你兄妹之禮,甚么勾當!”
7.
見“撇烈”。迅疾貌。
1.出自《留花門》詩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
2.出自《荊南趙公大食刀歌》鬼物撇捩辭坑壕,蒼水使者捫赤絳。
3.出自《鈞天樂》詩飊輪撇捩三島過,海水盡是青玻璃。
4.出自《定襄侯郭忠武公登》詩撇烈天網翻,槎丫地龍繞。
5.出自《題毛暗齋采芝圖》詩撇挒若秋鷹,清風渺難攀。
8.
見“撇道”。指嗓子。
1.出自《牡丹亭·圓駕》跳出個牛頭夜叉,只一對七八寸長指??兒,輕輕的把撇道兒揢,長舌揸。
9.
量詞。用于錢財。
1.出自《兒女英雄傳》公子此時只望他快些出去,連忙拿出一吊錢,擄了幾十給他。他便喜皮笑臉的把那一半也搶了去。那一個就說:“你把那一撇子給了我罷。”
10.
量詞。用于胡子、眉毛等。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生得圓圓的一團白面,唇上還留著兩撇八字胡子。
2.出自《山鄉巨變》兩撇彎彎的、墨黑的眉毛,又細又長。
1.逃避罪責。
1.消除疲勞。
1.猶避暑。
1.偷生;逃命。
1.逃避勞役。
1.逃避責任。
1.逃避誅罰。
1.癱瘓﹐風癱。
1.飼養并珍愛。
1.漢枚乘《七發》"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后即以"豢豹"指豹胎。古人以為珍貴的食品。
1.指養魚池。
1.獸圈。
2.泛指家畜。
1.養龍。傳說中本為氏名,亦借用為古官名。
2.古代名馬。
1.氏族名。
1.謂受豢養和籠絡。
1.猶馴養。
1.猶養身。
1.謂喂養牲畜。
1.猶豢養。
喂養(牲畜)。比喻收買并利用。
1.指珍肴美饌。
1.養牛馬的地方。
1.布﹑紙等上的顏色因受潮或浸水而變得凝。
也作漫漶”。凝難辨石碑上字跡漶漫,辨認不清。
1.凝,無法辨識。
1.無患木的籽實。可制念珠。
1.一種環釧形的油炸面食。又稱環餅﹑馓子。
1.穿上甲胄﹐貫甲。
1.即瀚海。
1.即瀚海。
1.猶膏肓。
1.五臟之間的薄膜組織。
1.猶荒蕪。
1.指土地已荒圮,但還須按戶籍攤派折實征斂的賦稅。
1.謂無功受祿,晏安享樂。
1.昏亂;荒謬。
1.猶凋敝。指生計艱難或事業衰敗。
1.指草莽寇盜或叛逆。
1.鄙賤粗野;鄙賤粗野之人。六朝時南人常用以指北人。
野草~叢生。
1.荒涼的古城。
2.指荒墳。
1.荒蕪的田地。
1.指野草叢木雜生之地。
1.指青黃不接的春季。
1.焦急憂傷。荒,通"慌"。
1.見"荒村"。
1.縱逸怠惰。
1.亦作"荒躭"。
2.沉溺。
1.見"荒耽"。
極不真實;極不近情理~不經ㄧ~無稽ㄧ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