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為保護植物或墻堤等,在根基部分加土。
2.
動詞
培養(人)。
3.
名詞
(Péi)姓。
1.
于植物根部或墻堤等的根基部分堆土。
1.出自《禮記·中庸》故栽者培之。
2.出自《呂氏春秋·辯士》高而危則澤,奪陂則埒,見風則??,高培則拔。
3.出自《洪州分寧縣藏書閣銘》世得其材,我培其根。
4.出自又如:將堤壩加高培厚。
2.
培土修葺;加固。
1.出自《禮記·喪服四制》喪不過三年,茸衰不補,墳墓不培。
2.出自《新唐書·李光弼傳》時銳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滿萬,眾議培城以守。
3.出自《原李耳載·冢氣忌泄》梗陽京兆王公冢近縣城,有七世孫毓奇,見冢漸平,取冢旁土培之。
4.出自《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回人心而培國本。
3.
覆蓋;掩埋。
1.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下》即與偕往殯所,毀瘞視之,散錢培櫬。
4.
培養;培育。
1.出自《敘事解疑·青青柳傳》功名果亦前生定,陰騭還須此世培。
2.出自《紅燭》詩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借底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
5.
憑借;乘。參見“培風”。
1.出自《莊子·逍遙游》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
2.出自《陳同甫抱膝齋》詩培風鵬未高,弱水海不納。
3.出自《與韓元少書》唐荊川如大鵬培風,游龍戲海,力量氣魄,迥異尋常。
4.出自《昭陵墓志通釋·大唐故特進觀國公墓志》特進觀國公薨於京城安定里第,春秋七十二。喪揭日之明,墜培風之翼。
6.
墻壁。
1.出自《國語·晉語九》趙簡子使尹鐸為晉陽。曰:“必墮其壘培,吾將往焉。”
2.出自《呂氏春秋·聽言》某氏多貨,其室培濕,守狗死,其勢可穴也。
7.
引申為增益,加厚。
1.出自《詠雪贈張籍》松篁遭挫抑,糞壤獲饒培。
禍根。
1.猶禍階。謂禍之所由來。
1.指禍害所由產生的裂痕。隙,釁隙,嫌隙。
1.指死地。
1.猶禍隙。
1.災害。
災禍招惹~。
1.謂淫逸過度,則天降之以禍。語出《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蔡沈集傳"天之道,善者福之,淫者禍之。"
1.猶言罪惡累累。稔,喻積久。
1.禍殃。
1.災禍的根源。
1.災害;災難。
1.謂禍患來臨在即。旦夕,謂早晨或晩上,喻短時間。
1.舊時印書,多用棗木﹑梨木雕版,因謂濫刻無用的書為"禍棗災梨"。參見"梨棗"。
1.作禍殘害。
1.猶禍適。
1.惹禍的根源。
1.災禍與罪愆。
1.昏昧,糊涂不明。
1.糊涂。
2.蒙蔽。
1.迷亂變化。
1.迷惑。
1.迷惑。
1.迷亂之病。謂精神失常。
2.指沉湎女色,喪失心志之病。
1.佛教指塵世之煩惱,謂其害如箭之著身,故名。
1.以美色迷惑。
1.迷惑不解。
1.迷亂。
1.迷惑困擾。
受騙沉迷惑溺于聲色|抑何惑溺之深也!
1.昏庸糊涂的人。
2.迷惑人。
1.迷惑世人。
1.蠱惑世人。
1.迷惑人心之術。
1.糊涂,疑惑。
2.陰謀鬼計。
1.迷于邪說。
1.使之疑而誤之。
2.謂迷之使誤。
1.迷亂;混亂。
1.謂惑溺不明。
2.疑惑,懷疑。
1.精神失常。
1.邪念。
1.亦作"惑營"。
2.迷惑。
1.見"惑熒"。
1.疑心。
2.惑亂之心。
1.迷惑眾人。
2.受迷惑的眾人。
1.不明之主,昏君。
2.迷惑君主。
1.佛教謂貪愛之心為外界之事物所迷惑,執著而不可擺脫。
1.水波相擊聲。
1.形容擾攘喧嘩聲。
1.大聲呼叫。形容勇悍。
2.借指勇悍之士。
3.震驚貌。
4.多言;大聲談論。形容不知顧忌或意氣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