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兒)氣體在液體內使液體鼓起來造成的球狀或半球狀體。
2.
名詞
(~兒)像泡一樣的東西。
3.
動詞
較長時間地放在液體里。
4.
動詞
故意消磨(時間)。
5.
動詞
故意拖延或纏磨。
1.
浮漚,水泡。
1.出自《普曜經·商人奉糗品》一念去一念來,如流草木,若水中泡,一滴滅尋一滴復興。
2.出自《維摩經十譬贊·聚沫泡合》水性本無泡,激流遂聚沫。
3.出自《在和平的日子里》再過一陣,雨點打得江水冒泡。
4.出自《漢書?藝文志》雜山陵水泡云氣雨旱賦十六篇。
2.
像水泡一樣的東西。
1.出自《一個白日夢》個人主義和由它放大的本位主義的肥皂水,居然吹起這種大而美麗的泡。
2.出自《地板》刨了不幾棵,兩手上磨起兩溜泡來;咬著牙刨到晌午才算刨完。
3.出自如:燈泡。
3.
在液體中浸漬。
1.出自《游宦紀聞》如麥門冬去心,古法,湯泡少時則易去,今只以銀石銚火上微烙,隨手漸剝。
2.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兩碗稀粥把鹽蘸,吃飯無茶將水泡。
3.出自《老殘游記》進了茶館,靠北窗坐下,就有一個茶房泡了一壺茶來。
4.出自《老三姐》最好吃的是她泡的咸菜,酸酸的實在有味。
4.
燙。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兩碗自去拿。兩個拿著慢慢走,泡了手時哭喳喳。
5.
沉浸;陷入。
1.出自《創業史》生寶不是那號沒出息的家伙:成天泡在個人情緒里頭,唉聲嘆氣,怨天尤人。
2.出自《花城》第一,對于整天泡在會議、談話、文件中的人,這是二十四小時中唯一可以活動老骨頭的機會。
6.
消磨時間;較長時間地呆在某處。
1.出自《駱駝祥子》再說,正日子二十七不準大家出車,正趕上年底有買賣的時候,劉四犧牲得起一天的收入,大家陪著“泡”一天可受不住呢!
2.出自《東方》我老是想,我們在這兒泡的時間不算短了,干脆把無名高地拿下來算了。
7.
方言。指到老虎灶或開水房打開水。
1.出自《上海屋檐下》﹝施小寶﹞悠然地開了后門,出去泡水了。
2.出自《好兒子》泡了兩個銅元開水--洗臉,煮粥,洗衣服。
8.
方言。相持下去。
1.出自《日出》來吧!唱吧!你嗨唉吧!我跟你算泡上啦。
2.出自《紅旗譜》朱老忠笑瞇瞇說:“他吃不了,咱跟他泡啦!”
1.罪狀的條款。
1.罪首。
造成罪惡災禍的主要之人罪魁禍首豈能輕饒。
1.猶罪過。
1.犯罪的案例。
1.罪愆。
1.古時罪人家屬之男性沒入官府為奴者。
2.泛指罪人。
1.罪誅。
1.治罪的律條。
1.佛教語。指遭受苦難和造作罪惡的開始處。
刑事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的名稱。如搶劫罪、傷害罪等。罪名反映犯罪行為的性質和特征,不能混淆不同的罪名。罪名應有法律根據,不能自行提出罪名。
1.罪名。
1.罪孽煩惱。
1.罪首。
1.罪惡悖逆。
2.舊時人子居喪中自稱之詞。
3.猶罪孽。參見"罪孽深重"。
1.見"罪孽深重"。
①迷信者認為當遭報應的大罪惡罪孽深重|我今日罪孽可滿了。②苦難遭不完的罪孽。
1.謂罪惡極重。
1.罪犯的家屬。
1.責難嘲弄。
罪過;過失自招罪愆。
1.犯罪而受譴;罪責。
1.犯罪的情節。
1.罪犯。
1.有罪的人。
2.歸罪于人。
1.謂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1.見"罪人不孥"。
1.處罰折辱。
1.猶虐殺。
1.罪己。
1.猶罪愆﹐罪過。
1.罪愆和過失。
1.罪犯中為首者。
1.死罪。
1.罪惡的淵藪。
1.歸罪于年歲天災。
1.罪惡。
1.謂導人犯罪的階梯。
1.服刑的囚犯。
1.罪惡﹐枉法。
1.科罪的律文。
1.囚犯。
1.犯罪的機會﹑空子。
1.罪愆。
1.罪行;過惡。
1.按其罪行應判的刑罰。
1.犯罪的行為。
1.《新唐書.杜牧傳》"劉從諫守澤潞﹐何進滔據魏博﹐頗驕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長慶以來朝廷措置亡術﹐復失山東﹐巨封劇鎮﹐所以系天下輕重﹐不得承襲輕授﹐皆國家大事。嫌不當位而言﹐實有罪﹐故作《罪言》。"后因稱奏議或議論時政得失的文章為"罪言"。如清郭嵩燾有《罪言存略》。
1.禍殃;罪過。
1.佛教語。謂身﹑口﹑意三業所造之罪。亦泛指應受惡報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