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徒歌;齊聲歌唱。參見“謳和”。
1.出自《左傳·宣公二年》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p>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漢王既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
3.出自《桃花扇·聽稗》只有善謳的蘇昆生,還寓比鄰。
2.
引申為贊頌,參見“謳功頌德”。
1.出自《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但在我們所見的無產文學理論中,也并未見過有誰說成一階級的文學家,不該受皇室貴族的雇用,卻該受無產階級的威脅,去做謳功頌德的文章,不過說,文學有階級性。
3.
吟誦。
1.出自《少年時代·初出夔門》謳起來總不免要一唱三嘆地感慨系之。然而一位謳《哀江南賦》的青年也不見得是怎樣高華的志士。
4.
指歌者。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宋王與齊仇也,筑武宮,謳癸倡。
5.
歌曲;民歌。
1.出自《楚辭·招魂》吳歈蔡謳,奏大呂些。
2.出自《贈丁廙》詩秦箏發西氣,齊瑟揚東謳。
3.出自《漢文學史綱要》復立樂府,集趙、代、秦、楚之謳。
6.
姓。春秋有謳陽。見《左傳·哀公十三年》。
1.出自《左傳·哀公十三年》疇無余、謳陽自南方,先及郊。
1.亦寫作"打剌蘇"。亦寫作"打剌孫"。亦寫作"打辣酥"。
2.蒙古語"酒"的音譯。
1.見"打剌酥"。
1.見"打剌酥"。
1.謂到達目的地后再返回原地。
1.攔阻。
1.方言。抵賴不認帳。
1.把沉在水里的人或物找著取上來。
用來打撈水下沉船、沉物及水面漂浮物的船。吃力淺,航速快,耐波性良好,定位準確。分為內河打撈船和海洋打撈船。前者排水量一般為20~200噸,只配備吊桿、絞車及簡易潛水設備;后者配備大型起吊設備,以及潛水、壓縮空氣、水下電焊、水下切割等設備。
1.取樂;尋樂。
1.天空中云層放電時發出巨大響聲。
1.打擂臺。
1.亦作"打摞臺"。設臺比武。
2.今亦比喻競賽時應戰。
3.比喻存心計較,與人過不去。
1.謂乘對方冷不防時出手打人。
1.謂乘人不備突然開槍。
1.忙里忙外。
1.猶準備;料理。
1.一種民間舞蹈。又名"金錢棍"。北方稱為"霸王鞭"或"花棍"。演員所用之棍用竹子或細木制成,長二尺許,其中四至六處挖有空檔,每檔中串以銅錢,分上下兩面,表演時,上下左右舞動,并敲擊身體四肢﹑肩﹑背各部,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演者邊唱邊舞,其歌曲多為民間小調,通常在節日或廟會時表演。流行于全國各地,歷史悠久。
1.謂行乞?!渡徎洹肥瞧蜇ば衅驎r所唱曲子﹐故稱。
1.演員按照臉譜勾臉。
1.畫花臉,掛胡須。謂化裝以掩飾本來面目。
1.搜索糧食;掠奪財物。
1.古代山區瑤民對小屋之稱。
1.打量。
1.在野外捕殺鳥獸。
1.亦作"打??f0c2"。
2.困倦立不穩貌。
1.行酒令。
1.方言。猶流浪。
1.打劫,搶奪。
1.用眼掃視。
1.打千。
1.篩粉。
1.奚落,數落。
2.因受力沖擊而跌落。
1.比喻繼續打擊那些已經失敗了的敵人,不使死灰復燃。
1.見"打擂臺"。
1.找事端;發生糾紛。
1.古代博戲名。
1.方言。裝糊涂,以蒙混騙人。
1.預先隱藏起來,待時行動。
2.比喻隱藏物資﹑人力或隱瞞問題。
1.用工具使麥子去皮或脫粒。
2.兒童的一種游戲。有節奏地以掌相拍打,聲音像打麥,故稱。
1.打罵催迫。
1.叩門;敲門。
2.用暴力撞擊他人的門。
3.指上門搶劫。
1.用棍棒從暗處猛擊行人奪取財物。
2.比喻乘人不備,給人以沉重打擊。
1.比喻琢磨難以猜透的問題。
1.比喻不明事情底細而悶在心里瞎猜疑。
1.拂曉。
1.籌劃。
1.擦拭。
2.謂磨練意志﹑本領等。
1.徘徊,轉圈子。
2.比喻擺脫不開。
1.消磨時光。
1.盤旋。謂徘徊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