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瞎了一只眼睛,后也泛指瞎了眼睛。
2.
動詞
〈書〉瞇著眼睛仔細看。
3.
形容詞
〈書〉渺小;微小。
1.
眼睛小。按,《正字通·目部》:“眇,目偏小不盲亦曰眇。”
1.出自《易·履》眇能視,跛能履。
2.出自《資治通鑒·唐僖宗中和三年》克用一目微眇,時人謂之“獨眼龍”。
2.
一目失明。
1.出自《谷梁傳·成公元年》季孫行父禿,晉郄克眇,衛孫良夫跛,曹公子手僂,同時而聘於齊。
2.出自《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文帝﹞誅丁儀、丁廙并其男口
3.出自《飲冰室詩話》昔斯巴達人被圍,乞援於雅典,雅典人以一眇目跛足之學校教師應之。
3.
指盲人。
1.出自《韓詩外傳》太平之時,無瘖、聾、跛、眇、??、蹇、侏儒、折短。
4.
諦視;細看。
1.出自《漢書·敘傳上》離婁眇目於豪分。
5.
遼遠;久遠。
1.出自《楚辭·九章·哀郢》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跖。
2.出自《濟川賦》漫浩汗而難測,眇不睹其垠際。
3.出自《水經注·泗水》年載誠眇,人情則近。
4.出自《相思怨》詩海水尚有涯,相思眇無畔。
6.
高。
1.出自《荀子·王制》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
2.出自《論衡·別通》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眇升樓臺,窺四鄰之廷:人之所愿也。
3.出自《茶香室叢鈔·李郭同車》獨膺與林宗,共載簿笨車,上大槐坂,觀者數百人,引領望之,眇若松喬之在霄漢。
7.
細小;微末。
1.出自《莊子·德充符》眇乎小哉。
2.出自《陳書·世祖紀》龍圖寶歷,眇屬朕躬。
3.出自《賀誅吳元濟表》五十年間,三后貽顧,眇爾元濟,繼為兇妖。
8.
稀少;缺少。
1.出自《人物志·材理》由此論之,談而定理者眇矣。
2.出自《北征》詩靡靡逾阡陌,人煙眇蕭瑟。
9.
通“訬”。參見“眇勁”。輕捷有力。
1.出自《淮南子·修務訓》夫鼓舞者非柔縱,而木熙者非眇勁。
10.
謂兩眼皆失明。
1.出自《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
1.周流,周游。謂四出游說。
1.鴸鳥。
1.蝙蝠。
1.舊時巫﹑方士自稱能驅鬼降妖的口訣。參見"喌物"。
1.舊時巫﹑方士等自稱有驅鬼降妖的法術,其書符稱喌物,其口訣稱喌法。
1.呼雞聲。
1.舊時官府﹑慈善團體或人士施粥以賑饑民之所。
1.只吃粥飯而不努力修行的僧人。本為僧人自謙之詞◇多用以嘲諷尸位素餐者。
1.謂僧寺集眾食粥時擊鼓。
1.出賣,出售。粥,同"鬻"。
1.粥。糜,謂煮米使糜爛。
1.濃茶或醇酒表面所凝結的薄膜,以其狀如粥膜,故稱粥面。
1.賣弄權勢。
1.比喻所有甚少而需要者多。
1.甜粥;糖粥。舊俗寒食日以火粳米或大麥煮粥,研杏仁為酪,以餳沃之,謂之寒食粥。見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卷二。
1.即木魚。刳木為魚形,其中鑿空,扣之作聲,懸于廊下。僧寺于粥飯或集聚僧眾時用之。
1.稠粥;粥飯。
1.柔弱無能貌。
2.雞相呼聲。引申為眾口藉藉,聲音嘈雜。
1.指有窗和帷蓋的車。
1.車馬。
1.謂用車載運聚積。
1.輕便小車。
1.古代衙署的門卒。
1.有窗的車。
2.有窗格的小室或長廊。
1.車箱的欄桿。
1.傳說中的獸名。
兄弟的妻子的合稱眾妯╂玻妯娌仨。
1.車子。
1.即軸瓦。詳"軸瓦"。
用于支持軸并承受由軸傳來的力的一種機械零件。按摩擦性質分滑動軸承和滾動軸承兩類。按所承受力的方向分向心軸承和推力軸承。
1.卷軸上用的帶子。
也稱線對稱”。如果把一一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折過來,它能與另一個圖形重合,那么稱這兩個圖形關于這條直線成軸對稱。這條直線稱為對稱軸。如果兩個圖形關于某直線成軸對稱,那么對應點的連線被對稱軸垂直平分。
1.打夯時歌唱的調子之一。
1.賀壽買幛軸的禮金。
1.船舵和船頭。指代船只。
1.指火車。
1.寫在卷軸上的詩。
1.書畫軸的兩端。
2.車軸的兩端。
1.滑動軸承和軸接觸的部分,非常光滑,一般用青銅﹑減摩合金等耐磨材料制成,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用木材﹑塑料或橡皮制成。也叫軸襯。
1.寫在軸子上的文詞。喜慶日用作慶賀。
1.關鍵。
1.輪軸。詳"輪軸"。
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日三國,結成侵略集團,稱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結成侵略同盟的法西斯德、意、日三國。1936年10月,德、意簽約結盟,稱柏林羅馬軸心”。同年11月,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意大利也參加這個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三國于1940年2月又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公開的軍事同盟。
1.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結成侵略同盟的德﹑意﹑日三國。
1.軸和杼,紡織機上的兩個部件。指代紡織機。
1.安在字畫的下端便于懸掛或卷起的圓桿。亦指裝成卷軸形的帛。供書﹑畫用。
2.弦樂器上系弦的小圓桿兒。用來調節音的高低。
1.盛酒器皿。
1.臂膀。比喻親信;爪牙。
1.胳膊。比喻助手。
1.拉住胳膊。比喻牽制或留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