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寂靜。
1.出自《素問·五運行大論》其政為謐。
2.出自《上總制書》諸夷恭順,四邊寧謐,足稱盛治。
3.出自《天臺石梁雨后觀瀑歌》須臾雨盡月華濕,月瀑更較雨瀑謐。
2.
為靜止。
1.出自《笙賦》泄之反謐,厭焉乃揚。
2.出自《抱樸子·嘉遁》含琳瑯而不吐,謐清音則莫之。
3.
安寧。
1.出自《新書·禮容語下》其詩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謐。”謐者,寧也,億也。
2.出自《南郊頌》塵清世晏,蒼兕無用其武功;運謐時平,鴛鷺咸修其文德。
3.出自《南史·賀琛傳》今誠愿責其公平之效,黜其殘愚之心,則下安上謐,無徼幸之患矣。
1.舊指上級給下級的手令或告戒的文書。
1.教導。
1.官名。掌侍從贊諭﹐職比常侍﹐始置于唐﹐至清廢。
1.曉諭﹔告戒。
2.文體名。上級給下級的通告或命令。
1.猶諭教。
1.謂天子下旨祭臣下。
1.文體名。天子遣使下祭的文辭。
1.曉諭教誨。
1.開導勸解。
1.命令。
1.教導童蒙。唐馮伉有《諭蒙》十四篇。
1.舊指官府對下屬有所分付或勾取的文書。
1.上級對下屬的勸告。
1.通曉明白貌。
1.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晩輩的指示。
1.見"諭蜀文"。
1.漢番陽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武帝乃使司馬相如責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1.曉諭并勸說。
1.上級給下級的手令﹑告戒的文書﹔長輩對晩輩的手示或訓詞。
1.勸說安慰。
2.指皇帝降旨安慰。
1.說明情況安定民心的公文。
1.謂告諭使明白。
1.表明禮法道義。
1.表明意思﹔示意。
1.諭告并招撫。
1.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晩輩給以指示。
1.曉諭帝旨。
2.皇帝的詔令。
1.表明意思。指﹐通"旨"。
2.曉諭帝旨。指﹐通"旨"。
1.征求意見﹐詢問謀謨。
1.官府的告示﹑諭告之類。
1.婦女所居之內室。
1.古名醫。傳說為黃帝時人。
又稱預浩”、俞皓”、喻浩”。北宋初建筑師。浙東人。曾任杭州都料匠。善長營造,尤其善于造塔。在建造河南開封開寶寺靈感塔時考慮到開封地處平原,多西北風,使塔身略向西北傾斜,以抵抗主要風力。著有《木經》三卷,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建筑專著,已佚。
1.開導教育。
1.開導勉勵。
1.形容;比稱。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四川內江人。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曾制造炸彈,組織暗殺團,先后到漢口、北京謀刺清兩江總督端方和攝政王載灃,均未成功。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彈盡力竭后被俘犧牲。
1.表明意思。
1.謂對某事明白并樂于為之。
1.亦作"喻指"。
2.知曉旨意;喻示旨意。
1.見"喻旨"。
1.謂給農民以一定軍事訓練,平時務農,戰時參戰。或指軍隊屯墾。
1.寄住。
1.喪葬用品。紙制的彩綢。
1.搭乘別人的車。
1.寄辭,托意。
1.寓所;府第。
1.府第,寓所。
1.一種游戲器械。人工制造的鵠。
1.住所;所居之館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