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其一
三年江上風吹淚。夭桃艷杏無春意。今日欲開眉。那堪更別離。莫折長亭柳。折盡愁依舊。只有醉如狂。人生空斷腸。
三年江上風吹淚。夭桃艷杏無春意。今日欲開眉。那堪更別離。莫折長亭柳。折盡愁依舊。只有醉如狂。人生空斷腸。
繡段輕投報苦遲,隔關那復共襟期。
艱虞敢自求安宅,懶慢欣知不入時。
王粲登樓初有賦,杜陵屏跡可無詩。
邊聲又逐秋風勁,誰有良籌動玉墀。
坤維以文瑞,民俗本柔淑。
何代無戰爭,冤哉今爾酷。
戎馬塞里墟,劫鈔遍林谷。
平生金石交,屈指半鬼錄。
從子尤可哀,別歸奉水菽。
伯姪并戕殞,荼毒復荼毒。
探囊數幅書,吞聲不忍讀。
昆崗焮烈焰,寧辨石與玉。
叩首一爐香,請為遺黎贖。
史本乎公,不厭于復。重觀紹圣以來之記述,初無及于鄭雍。非親札之具存,雖欲考之而孰從。
如王誼李祉之實跡,徧考史錄,皆無預乎此案之中。酈保姓名,亦各不同。
至于韓忠彥力諫興獄,直乞陛下且與含容。安燾面析章惇,以為鄉風。此皆系其人之大節,而金匱之汗青,皆泯泯于二人之忠。
凡此帖紙之所具,以同時附會白帖子之人,猶能秉直以寫其衷。抑可以見人心之是非,本無所蔽蒙也。
然于此時,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論,獨雍首尾噤然若不預者。佩玉端委,接武夔龍,又何其無一言之獻替,廣于四聰耶。
迎合于始,循默于終,而迄不免于黨籍之歸,此枉道事人之所以不勝于直躬也。
唱第八年久,折腰三考書。
上官容我拙,樸學與時疏。
冷落隨陽鴈,蹣跚上竹魚。
平生經世志,窮達豈關渠。
豈不懷歸畏簡書,人生何處不蘧廬。
靜看世態冥心久,貪問生涯畫計疏。
休作勞神狙賦芧,可同貪啄鳥馴除。
飯疏有味親長健,此樂千金莫換渠。
縱之而矩不逾,歛之而鋒無余。
實蘊而華敷,云爛而霞舒。
雖曰近世之書,亦足以為軒幾之娛。
久而信,信而傳,其殆留而為后世之須。
噫嚱石湖。
事上官當以信。溢美而言,是謂私徇。
唐君果何人,而得此于寶晉。
予蓋于是三嘆,則前朝之得士,而未暇及筆法之神雋也。
靈皇夙嗜祗江山,卜宅煙霞縹緲間。
帶水浄涵青黤黮,畫屏中嵌玉孱顏。
耽耽洞府自宮闕,裊裊天風來佩環。
一炷爐煙通肸蚃,愿開晴景遍人間。
對床有約二蘇公,湖海何曾出處同。
得似公家情繾綣,相看歲晚樂沖融。
宛陵信是佳山水,公館翛然若翠蓬。
吏散不妨談陸續,是非馬耳射東風。
峻陟龍門路,來參雞骨師。
樓臺春雨霽,魚鼓午齋時。
倦憩僧留話,荒尋仆憚隨。
一筇支野步,且以暮為期。
春渠針綠秧,秋畦壓黃云。
積憂稍緩帶,轉手俄空囷。
況彼東人子,石田加灼焚。
算緡方趣辦,蒙袂須勸分。
誰為本根慮,天高聞不聞。
道秘不可傳,非文無以貫。
君看圣畫易,風行水上渙。
誰令鞶帨工,能使雅鄭亂。
六經日麗天,諸子云霧散。
擾擾東華車馬塵,煙霞何日拂衣襟。
空花想已銷浮念,枯木猶能發至音。
白鶴不來紅日暮,金鱗自躍碧潭深。
五千言外無余旨,苦更研朱學洗心。
三生緣法熟嘉州,乘興俄成十月留。
山水縱觀方得趣,交朋莫逆忽抽頭。
淋漓張飲梅花岸,慘淡分攜杜若洲。
恨欠白崖陪杖屨,春風和暖及同游。
車馬紅塵里,閱人誰似君。
洚流傾世論,砥柱倚斯文。
籍甚詩書譽,超然利欲醺。
相從期歲晚,蘭佩襲芳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