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人寫真求贊 其三十五
發將雪白,面作茶黃。
觸動眼三角,忘言口四方。
明月松頭鶴夢,香風蓮底龜藏。
凈極發光光自照,虛空鳥印不成章。
發將雪白,面作茶黃。
觸動眼三角,忘言口四方。
明月松頭鶴夢,香風蓮底龜藏。
凈極發光光自照,虛空鳥印不成章。
頭發已漸雪白,面容呈茶黃色。眼神靈動如三角,沉默時口型方正。明月映照松枝上,似有仙鶴入夢;香風拂過蓮叢底,如靈龜潛藏。清凈至極而發光,光自照見本真;虛空之中鳥飛過,無跡不成紋理。
茶黃:像茶汁般的暗黃色,形容面色清瘦憔悴。
眼三角:形容眼神銳利或專注,禪修者常有的靜定目光。
忘言:指禪修中超越言語的狀態,《莊子》有“大辯不言”之意。
鶴夢:鶴為高潔之物,喻禪心超逸;“鶴夢”或指禪修中的空明境界。
龜藏:龜善潛藏,喻禪修中收斂心神、內守本真。
凈極發光:佛教認為清凈心可顯發智慧之光,即“自性光明”。
虛空鳥印:鳥飛虛空無跡,喻禪境無執無住,契合“空性”之理。
此詩為禪人畫像題贊之作,多見于宋代禪林。當時禪僧常為同道或自己的畫像作贊,既描外形,更顯內境,旨在通過文字傳遞禪修者的精神風貌。詩中“發雪”“面黃”或為禪人真實形貌,后四句則聚焦其內在禪境,反映宋代禪門重“實證”“內修”的風氣。
全詩以“形”寫“神”,前半描繪禪人蒼老清瘦的外在特征,后半借自然意象與佛理揭示其清凈無染、無執無住的禪修境界,語言質樸而意境深遠,是禪門題贊詩中“即相離相”的典型之作。
雨雪長安日,覊棲獨旅時。
累觴欣會面,到處益潛悲。
舊識文章伯,今猶國子師。
何當一持節,來惠楚人為。
晨起不為晚,所期安在哉。
如言屐上下,復道手敲推。
久立酴醿架,頻憐玉雪堆。
睇瞻殊莫及,欹幘屢裴回。
黜陟無新報,山川懷昔人。
詩能言我志,貧不累吾身。
登眺盡遺勝,經行那厭頻。
江頭釣竿客,何物是玄真。
夢想西禪寺,春陰遶夏池。
投枝語鳥雀,叩檻出魚龜。
用舍平生學,嬉娛即是詩。
覓公端不晚,江漲即東之。
路絕疑無地,山窮復有天。
林園更田畝,雞犬亦人煙。
江右名疆界,南中勢接連。
周書信無外,禹別自何年。
君亭搖鷺羽,我樹下鸝黃。
政爾無何境,能來底處鄉。
搜尋疑日短,吟諷喜風長。
獨愧非韓敵,聯詩效納涼。
往未瞻烏府,先曾涉杏壇。
予詩厪和答,貽教異暄寒。
名位元相絕,知聞共駭觀。
干霄峙松柏,流水會波瀾。
應念登門舊,幾嗟行路難。
蒸湘方渺渺,淮楚忘曼曼。
既見得良慰,語離還浩嘆。
深思盡心曲,直覺欠豪端。
大麥初齊積漸黃,青青小麥更連岡。
去冬屢雪有如此,今歲一豐端可望。
負籠不須嗟甚苦,腰鐮行且看爭忙。
太倉紅腐憎泥土,亦復遙思餠餌香。
漢廣求才路,嚴徐出上書。
朝猶辱徒步,暮已待公車。
今世無茲轍,夫君欲振裾。
雖然寧有限,或者為吹噓。
江南秋得閏,草木向遲雕。
正性失松檜,群生同艾蕭。
漂流又舟楫,隠約念簞瓢。
賸暑猶須葛,誰能遠致韶。
游山忘幞被,喚渡已無航。
隔岸初更動,緣沙數里長。
大呼空亟疾,小立更微茫。
莫遣眠鷗覺,笑人朝夕忙。
君臥青山久,余今白發新。
秋風對搖落,舊事入悲辛。
此世寧長世,吾身豈久身。
蕭蕭聞鶴夜,耿耿待雞晨。
丞相遺家法,云仍多耐官。
著鞭期一躍,失路困千盤。
竟死諸侯客,保留神武冠。
梟鸞終異志,松柏遂孤蟠。
前輩今無幾,臨風特屢嘆。
臧孫宜有后,龐老遺之安。
走遍東南數十州,皇皇長媿食為謀。
閱人政爾亦多矣,有客可能如此不。
嘆我漫知耽句僻,如君真復是詩流。
相逢頗恨夫何晚,華發蕭蕭今滿頭。
蓐食催束擔,候月不待雞。
始焉星垂野,轉已霧寒溪。
葦杭悸欹側,雞棲困攀躋。
何可數道路,無為厭蒿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