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塵異但子歸省二首
與汝同撐大法船,莫隨風力把頭先。洪波險闊篙心穩,萬丈厓門驀箭穿。
老去驪歌不好聽,此生知有再趨庭。下階更莫頻回顧,法界如今世念停。
與汝同撐大法船,莫隨風力把頭先。洪波險闊篙心穩,萬丈厓門驀箭穿。
老去驪歌不好聽,此生知有再趨庭。下階更莫頻回顧,法界如今世念停。
和你一同撐著佛法這條大船,不要隨著風力搶先而行。洪波又險又闊,只要撐篙的心沉穩,就能如利箭穿過萬丈崖門般順利。年老了,驪歌聽起來讓人難受,我知道此生你還會再回家省親。下臺階時不要再頻頻回頭,如今在這法界中要放下世俗之念。
大法船:象征佛法,引領人脫離苦海。
把頭先:搶先、領先。
篙心穩:撐船的人內心沉穩。
驀箭穿:像快箭穿過,形容快速順利。
驪歌:告別的歌。
趨庭:指回家省親,出自《論語》中孔鯉“趨而過庭”的典故。
法界:佛教術語,指整個宇宙現象界。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應是作者在與友人一同修行佛法的過程中,友人要回家省親,作者寫下此詩送別。當時佛教修行氛圍濃厚,作者可能希望友人在修行和世俗生活中能把握好平衡。
這首詩主旨是勸勉友人在佛法修行中要沉穩堅定,同時也表達了離別之情。其特點是將佛法哲理與送別情感相融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佛教文化在詩歌創作中的體現。
戰氣不可極,黯然滄海東。
九州誰健者!萬里靖邊戎。
南海新除重,西林舊部雄。
黃金印如斗,終待立奇功。
十里山行雜市聲,
道傍無處濯塵纓。
寶林寺里逢修竹,
方有詩情約略生。
稽古神文煥,中興武烈光。
挈圖親授子,體道妙為皇。
萬乘隆尊養,千齡甫壽康。
龍湖俄趣駕,遽返白云鄉。
五代衰替,六合攜離。封疆竊據,兵甲競馳。
天顧黎獻,涂炭可悲。帝啟靈命,浚哲應期。
皇祖丕變,金鉞俄麾。率土執贄,獷俗來儀。
瞻彼大鹵,竊此馀基。獨迷文告,莫畏天威。
神宗繼統,璿圖有輝。尚安蠢爾,罔懷格思。
六飛夙駕,萬旅奉辭。徯來發詠,不陣行師。
云旗先路,壺漿塞岐。天臨日照,宸慮通微。
前歌后舞,人心悅隨。要領自得,智力何施。
風移僭冒,政治淳熙。書文混一,盛德咸宜。
干戈倒載,振振言歸。誕昭七德,永定九圍。
緣崖曲曲羊腸路,
傍水疏疏麂眼籬。
舉起短鞭成一笑,
吾詩正是策勛時。
儒冠都傲骨,態肯乞誰憐。
一任貧懸罄,終羞賤執鞭。
繩長思繫日,甌缺轉憂天。
雁戶何時奠,蕭條萬井煙。
莫以貧為病,吾儕本寂寥。
瓶罍雖久罄,意氣不全消。
張子仍存舌,陶公肯折腰。
有鄰難貸米,相對慰清宵。
日光野馬息相吹,
夜氣沈沈萬籟微。
真到無聞無見地,
眾蟲仍著鼻端飛。
笑它咄咄向空書,既老投閑計未疏。釜里有魚長自足,門前無爵是吾居。休論仙子生塵襪,莫問高軒織翠裾。百念已如灰樣冷,更無驕色與人鋤。
卻萊辨夷夏,隳郈肅君臣。丘豈生知者,聃非絕滅人。
大道遺留一卷經,自然匹配作儀形。天生鉛汞人間有,何得他州問藥名。
芬馥溢階除,倚檐更不語。東風時度簾,線玉抽春雨。
草綠通波,花紅映路。春前曾共徘徊去。傷心不見舊時人,人間天上歸何處。碧海生塵,瑤臺隱霧。青禽去后書難附。獨居情緒總悽涼,高樓夕照空庭雨。
旅居復如何,朔氣忽已至。悠悠出門去,杖策隨所憩。闉都掠眼過,平野迥舒轡。驚蓬多風沙,雜樹失青翠。我來正長夏,單衣猶在笥。今茲還幾時,踐此霜雪地。歲月去浩蕩,身世惄如醉。離憂能傷人,徜徉聊自恣。摳衣躡層臺,游心肆遠矚。阡陌遞回亙,川原洞相屬。曠野黃塵飛,白日淡無旭。閉關伏空案,生事常碌碌。憑高一瞻眺,始覺羈意足。寒云何層層,中有南飛鵠。安得附書去,道我心中曲。顧影忽不見,觀望空躑躅。
望入函關紫氣浮,丹梯斜引翠巖幽。鳴泉不斷四時雨,薦爽常含六月秋。聞法鳥歸蒼壁下,聽經龍傍白云留。銀河祇在藤蘿外,槎泛猶擬逼斗牛。石洞云房裊四垂,群峰環拱路逶迤。側身巖壑盤蝸近,騁目乾坤過鳥知。隱約樓臺浮海市,霏微泉樹瀉天池。興來不盡磨崖紀,高閣憑虛縱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