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夫子貸米詩
莫以貧為病,吾儕本寂寥。
瓶罍雖久罄,意氣不全消。
張子仍存舌,陶公肯折腰。
有鄰難貸米,相對慰清宵。
莫以貧為病,吾儕本寂寥。
瓶罍雖久罄,意氣不全消。
張子仍存舌,陶公肯折腰。
有鄰難貸米,相對慰清宵。
不要把貧窮當作困擾,我們本就安于寂寞。雖然米缸長久空了,但我們的意氣并未完全消散。像張儀一樣,即便受挫仍有辯才;像陶淵明一樣,怎肯為五斗米折腰。鄰居也難借到米,我們相對而坐,互相安慰度過這清寒的夜晚。
吾儕:我們。
瓶罍罄:指米缸空了,生活貧困。瓶、罍都是盛酒或水的器具,這里借指米缸。
張子存舌:戰國時張儀游說各國,曾被人打得遍體鱗傷,他妻子心疼他,他卻問自己舌頭是否還在,說只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
陶公肯折腰: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于是辭官歸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內容可推測,詩人處于生活貧困的時期,可能面臨借米無門的困境。在這樣的艱難處境下,詩人以詩表達自己安貧樂道、堅守氣節的心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安貧守節的精神。其突出特點是用典恰當,借古人事跡表明自己的態度。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著名,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堅守自我的傳統價值觀。
冰姿冷淡不求知,卻有同心為賦詩。更約東君同管領,一尊相對晚涼時。
花月人千古,乾坤土一抔。霜疑鉛粉剩,苔認翠鈿留。孤冢埋幽恨,寒煙愴暮愁。相看憐病骨,清淚灑松楸。
晚春時見雨生煙,花落芳菲最可憐。憔悴顏容都是淚,青泥污卻不成眠。
憶別河梁越歲華,云山千疊總為家。芳樽已隔吟邊月,彩筆猶傳夢里花。自引斑衣娛愛日,難將春釀擬流霞。遙聞雙白重開宴,幾頌南山慶倍嘉。
亢陽久不雨,夏景將及終。禾稼紛欲槁,望霓切三農。祠神既無益,老壯憂忡忡。灊粥不得繼,何以至歲窮。予為兆民主,所憂與民同。仰首瞻紫微,吁天抒精忠。天德在發育,豈忍民瘝痾。施霖貴及早,其必昭感通。翹跂望有淹,冀以蘇疲癃。
云樹春秋色,風泉日夜聲。過庭高幕暗,吹簟轉雷驚。翠袖擎詩罷,銀壺得酒傾。平生耽野趣,到此眼偏明。
年來客路羈燕魯,歸是離支五月天。潮氣欲生隨水鶴,竹林過盡系蘭船。明霞艷霧千重雀,疏雨微風兩岸蟬。橋畔石榴爭妒處,何人沉醉小樓眠。
太白詩成泣鬼神,鮑分俊逸庾清新。切磋斯道千年在,白首如公有幾人。
玉署忽聞鶯,關關自有情。往來難辨處,斷續若頻驚。乍弄羌兒笛,新調秦女箏。余音風卷去,萬戶作春聲。
性偏難入俗,多病損閑心。云斂山光瘦,風攢落葉深。過頭九節杖,信手七弦琴。安得如顏闔,幽蹤不可尋。
小息吟身古木陰,詩情羞澀錦囊輕。風煙不受人收拾,擔閣行山半日程。滿路黃塵人往還,黃塵點污幾青山。便投山店睡過午,要放詩魂出世間。
相攜及嘉月,采菱渡北渚。微風吹棹歌,日暮相容與。采采不能歸,望望方延佇。儻逢遺佩人,預以心相許。
明日雪消春水深,長江歸客早披襟。仙牛知有重來約,只恐迷津不易尋。
生菜高堂獻,春盤稚子分。花寒愁早發,鶯好喜先聞。煖以圍爐得,香宜水熟薰。貧家多緤布,風雪莫紛紛。
水仙叢竹挾蘭英,總是湘中三美人。莫遣嫦娥知此輩,定拋明月下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