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門感賦
孤舟又向海門過,舊事厓山感慨多。三十已憐添白發,千秋誰與泣銅駝。
云埋斷碣迂黃土,樹掩離宮長綠羅。自古興亡終若此,不須彈淚落滄波。
當時十萬盡沉尸,幼主孤臣異代悲。身世到今都是幻,江山終古不曾移。
雙厓浪打高陵草,萬木風搖失古祠。忠義果能移國祚,夕陽斜照有殘碑。
孤舟又向海門過,舊事厓山感慨多。三十已憐添白發,千秋誰與泣銅駝。
云埋斷碣迂黃土,樹掩離宮長綠羅。自古興亡終若此,不須彈淚落滄波。
當時十萬盡沉尸,幼主孤臣異代悲。身世到今都是幻,江山終古不曾移。
雙厓浪打高陵草,萬木風搖失古祠。忠義果能移國祚,夕陽斜照有殘碑。
我又乘孤舟經過海門,來到厓山,想起舊事感慨萬千。三十歲就已可憐地添了白發,千秋萬代誰會為國家的滅亡而悲泣呢?云朵掩埋了斷裂的石碑,黃土將其覆蓋;樹木遮蔽著離宮,爬滿了綠色的藤蔓。自古以來國家的興亡都是如此,不必為此落淚于滄海波濤之中。當年十萬軍民盡皆沉尸大海,幼主和孤臣的遭遇讓不同時代的人都為之悲嘆。到如今個人的身世都是虛幻的,而江山卻始終未曾改變。雙厓的浪濤拍打著高陵的野草,萬木在風中搖晃,古祠已不復存在。如果忠義真能改變國家的命運,那夕陽斜照下還會有殘碑留存。
海門:指厓門,在今廣東新會南。
厓山:在今廣東新會南大海中,宋末抗元最后一戰在此發生。
三十:作者此時三十歲左右。
泣銅駝:典出《晉書·索靖傳》,比喻對國家淪亡的悲痛。
斷碣:斷裂的石碑。
離宮:帝王出行時居住的宮殿,這里指宋末行宮。
綠羅:綠色的藤蔓。
幼主:指宋末小皇帝趙昺。
孤臣:指文天祥、陸秀夫等抗元大臣。
國祚:國運。
厓山是宋末抗元最后一戰的發生地,宋軍戰敗,十萬軍民投海殉國,南宋滅亡。作者乘船經過厓門,觸景生情,回憶起這段悲壯的歷史,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可能處于朝代更迭之后,社會動蕩,作者對歷史的興亡變遷有著深刻的感觸。
這首詩主旨是感慨國家興亡和歷史變遷。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用典恰當,情感深沉而又豁達。在文學史上,它以獨特的視角和真摯的情感展現了對歷史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學價值。
斗柄橫參冬已殘,
蠻方天氣不知寒。
梅花一樹牛欄外,
每日扶藜兩度看。
久愛閑居樂,茲行恐遂不。
上官容碌碌,飽食更悠悠。
枕畔書成癖,湖邊柳散愁。
疏慵愧韓子,文字化潮州。
日落溪水寒,林疏秋色老。
柴門閉白云,滿樹丹楓老。
森森灌木陰,渺渺澄江靜。
一棹獨垂綸,中流釣山影。
振衣危峰巔,扶桑日初起。
柳色破青煙,桃花帶流水。
巢湖看盡又洪湖,
樂土東南此一隅。
我是無家失群雁,
誰能有屋穩棲烏。
袖攜淮海新詩卷,
歸訪煙波舊釣徒。
遍地槁苗待霖雨,
閑云欲出又踟躕。
江作挼藍繞髻鬟,
令君心事每相關。
要令白叟黃童輩,
如在清江碧嶂間。
犵鳥蠻花地
光風霽月天
登高望滄海
不見虎賁船
庭栽千個綠
好把南華讀
我愛此君幽
瑯玕戛玉鉤
寄情時覓句
枕瑟常眠里
破壁長孫枝
思君十二時
內閣論思密,西班步武清。誰無子隆貴,獨被主恩榮。帶曳黃金重,鞍飛白玉輕。舊時行樂地,簫鼓入佳城。
昔在昭文館,從公侍赭袍。笑談傾蓋舊,風采照人高。便欲參藜杖,那知奠濁醪。不堪西北望,松柏暮風號。
前年視我山中病,
落日獨騎驄馬來。
記得任家亭子上,
連翹花發共銜杯。
戰盡今秋見太平,
西風多作北風聲。
不吹烏帽吹氈帽,
籬下黃花笑不成。
往時聽說嚴州水,
試向經行覓舊痕。
尚有浮槎棲古木,
可憐萬壑勢并吞。
身世茫茫萬事非,歌殘黃鵠淚頻揮。
休題舊恨添眉皺,莫放新愁減帶圍。
荒院小猧迎客吠,空倉饑雀避人飛。
韶光瞥眼春如夢,怕檢箱中金縷衣。
一官三佐郡,謫宦更牂牁。
暮雨傳雙淚,春鶯聽九歌。
黔中秦道路,徼外漢山河。
蘭佩還堪贈,臨湘憶汝多。
詩多唐代刻
柏尚晉時青
想得真君劍
猶馀蛟血腥
貌君者誰,尺幅經營,天機渺漫。縱偶然位置,偏能高脫,無多筆墨,只取幽閒。緩帶溪橋,微吟山寺,目送飛鴻自往還。蕭疏極,任人情物態,了不相關。
多君逋峭難攀。只日向衡門賦考槃。況霜紅露白,秋冬之際,衫黃桕赤,山水之間。竹杖逍遙,芒鞋散誕,古樹槎枒掛籜冠。從君去,好或窮巖岫,或弄潺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