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畫
日落溪水寒,林疏秋色老。
柴門閉白云,滿樹丹楓老。
森森灌木陰,渺渺澄江靜。
一棹獨垂綸,中流釣山影。
振衣危峰巔,扶桑日初起。
柳色破青煙,桃花帶流水。
日落溪水寒,林疏秋色老。
柴門閉白云,滿樹丹楓老。
森森灌木陰,渺渺澄江靜。
一棹獨垂綸,中流釣山影。
振衣危峰巔,扶桑日初起。
柳色破青煙,桃花帶流水。
夕陽西沉,溪水泛起寒意;林葉稀疏,秋意已深。柴門半掩,與白云相映;滿樹楓葉,已紅得濃重。灌木叢濃蔭密布,澄江水流平靜渺遠。一葉扁舟獨釣,在江心釣起山影。在高峻的峰頂整理衣衫,看扶桑方向旭日初升。柳色沖破淡淡青煙,桃花隨流水緩緩漂動。
老:此處指秋意深濃、楓葉熟透,形容景物的成熟狀態。
垂綸:即垂釣,綸指釣魚用的絲線。
振衣:抖衣去塵,常指登高時整理衣衫的動作,有超塵之意。
扶桑:傳說中日出的神樹,此處代指太陽初升的方向。
此為題畫詩,應創作于詩人觀畫時。古代文人常為畫作題詩,通過詩歌補全畫面未盡之意。詩中描繪秋景與山水交融的景象,推測畫作可能為秋山行旅或隱逸題材,詩人借詩詠畫,傳遞畫中蘊含的自然意趣與文人情懷。
全詩以題畫為旨,通過多組意象鋪陳秋景與山水,畫面層次豐富,動靜相宜。既寫秋日的蕭瑟深沉,又繪初日的明麗生機,展現自然之美;語言簡練,意境幽遠,體現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與對藝術審美的追求。
吾家何處。對落日殘鴉,亂花飛絮。五湖四海,千巖萬壑,已把此生分付。怎得海棠心緒,更沒鴛鴦債負。春正好,嘆流光有限,老山無數。歸去。君試覷。紫燕黃鸝,愁怕韶華暮。細雨斜風,斷煙芳草,暑往寒來幾度。鎖卻心猿意馬,縛住金鳥玉兔。今古事,似一江流水,此懷難訴。
素馨花、在枝無幾。秋入闌干十二。那茉莉、如今已矣。只有蘭英菊蕊。霜蟹年時,香橙天氣。總是悲秋意。問宋玉、當日如何,對此凄涼風月,怎生存濟。 還未知、幽人心事。望得眼穿心碎。青鳥不來,彩鸞何處,云鎖三山翠。是碧霄有路,要歸歸又無計。 奈何他、不長天遠,身又何曾生翼。手擬芙蓉,耳聽鴻雁,怕有丹書至。縱人間富貴,一歲復一歲。此心終日繞香盤,在篆畦兒里。
中秋皓月,隔霄光倍照塵寰。九龍噴香水,勝沈檀。白象珠明協瑞、尊者誕人間。世稱生佛子、派接清原。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天南游客。甚而今、卻送君南國。薰風萬里無限,吟蟬暗續,離情如織。秣馬脂車,去即去、多少人惜。為惠愛、煙慘云山,送兩城愁作行色。 飛帆過、浙西封城。到秋深、且艤荷花澤。就船買得鱸鱖,新谷破、雪堆香粒。此興誰同,須記東秦,有客相憶。愿聽了、一闋歌聲,醉倒拚今日。
適來已陳十二短章,輒歌三五盛景。累累清韻,尚漸梁上之飛塵;抑抑佳賓,須作鄉中之醉客。同樂當勤于今夕,相從或系于他年。更賦幽情,再聲佳詠。 萬籟無聲天地靜。清抱朱弦,不愧丹霄鏡。照到林梢風有信。抬頭疑是梅花領。 萬感只應閑對景。獨倚危欄,擾擾人初定。吟不盡中愁不盡。溪山千古沈沈影。
風入金波凝不住。玉樓間倚誰飛舉。霜艷雪光來競素。分辨處。獨垂馀意窺庭戶。 強薄羅衣催玉步。美人為我當尊舞。醉到春來能幾度。愁今古。月華不去年華去。
已送清歌歸去后。東南樓上人聲悄。冷落尤臨弦上調。歡意少。空將萬感收殘照。 窗外劍光初出鞘。斜窺夢斷人年少。未到蓋棺心未了。塵慮擾。雙眸竟入扶桑曉。
多幸春來云雨少。且教月與花相照。清色真香庭院悄。前事杳。還嗟此景何時了。 莫道難逢開口笑。夜游須趁人年少。光泛雕欄寒料峭。迂步繞。不勞秉燭壺天曉。
圖書應明主,策府宴嘉賓。臺曜臨東壁,乾光自北辰。 網羅窮象系,述作究天人。圣酒千鐘洽,仙廚百味陳。 成山徒可仰,涉海詎知津。幸逢文教盛,還睹頌聲新。
握蘭肯受二毛侵,高節須知映古今。 煙閣云臺辭帝闕,風裘雪帽返家林。 殿庭不待新鳴玉,里舍聊揮舊賜金。 猿鶴不須驚與怨,道人軒冕本無心。
沒計斷春歸路。借問春歸何處。鶯燕也含愁,總對落花無語。春去。春去。門掩一庭疏雨。
秦德衰千祀,江演道不修。 相傅大堤在,曾是翠華游。 玉趾如將見,金椎豈復留。 悵然尋舊跡,蔓草蔽荒丘。
代異人亡久,滮池即舊居。 未移當日地,無復故時魚。 蒲藻依稀在,風波浩蕩馀。 水濱如可問,一為訪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