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冊寶十三首 其四 迎神用《歆安》。
犧牲既成,
籩豆有楚。
摐金擊石,
式歌且舞。
追懷懿德,
令聞令儀。
靈兮來格,
是享是宜。
犧牲既成,
籩豆有楚。
摐金擊石,
式歌且舞。
追懷懿德,
令聞令儀。
靈兮來格,
是享是宜。
祭祀的牲畜已準備妥當,籩豆等禮器整齊排列。敲擊鐘磬奏響樂曲,眾人載歌載舞。追念先人的美好德行,他有美好的名聲與儀容。神靈啊請降臨這里,來享用這合宜的祭品。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此指準備好的祭牲。
籩(biān)豆:古代祭祀或宴饗時盛食物的竹制(籩)和木制(豆)禮器。
有楚:整齊的樣子。
摐(chuāng)金擊石:敲擊鐘(金)、磬(石)等樂器。
懿德:美好的德行。
令聞令儀:令,美好;聞,名聲;儀,儀容。指美好的聲譽與儀表。
格:至,降臨。
享:享用祭品。宜:合宜,適宜。
此詩為古代帝王“上冊寶”(進獻玉冊、寶璽)儀式中的迎神樂章,屬宋代郊廟朝會樂章體系。用于祭祀時迎接神靈,體現對天地、祖先的尊崇,是古代禮制文化在文學中的反映。
全詩圍繞迎神主題,通過祭祀器物、樂舞的描寫,展現儀式的莊嚴,傳遞追慕神靈、祈求護佑的核心主旨,是研究宋代祭祀禮儀與音樂文學的重要文本。
古風不可復,
習俗已久敝。
咄嗟忠與信,
流蕩為詐術。
詐忠惑其君,
詐愚安其身。
色厲內以荏,
行違貌取仁。
三年始橫流,
后來更日新。
至公棄涂炭,
正道敗荊榛。
已矣千載后,
誰能反其身。
白團扇,畫里詩。寫將春色入花枝。碧跗淺淺初開候,紅萼酣酣欲褪時。
真面目,好豐姿。勝他鐵梗與金絲。一雙翠鳥花間宿,同類相親本不奇。
白頭如新,
傾蓋如故。
傅粉涂朱色色新
驚看疑鬼又疑神
世情賣得千般假
那個拋頭肯露真
滿山朝氣藹芳晴
鳥蹈幽松弄好聲
九十日春如夢過
看花不是少年情
昔作探丸客,今為鼓枻人。全家向南海,匹馬別西秦。
日出天雞曉,冰開塞草春。承君問游俠,一劍正逡巡。
君產秦淮曲,才華掩六朝。拂衣去宮闕,長嘯上金焦。
地入盧龍冷,天生塞馬驕。丹青知絕詣,憑爾畫嫖姚。
南武山川險,君來百戰馀。文章驚幕府,談笑上戎車。
才子偏能射,將軍亦著書。樓船清暇日,觀海出扶胥。
高固難為太素容
卑還惡紫又羞紅
柔黃軟白交相混
色一歸于正與中
鏡里春山眉欲語。
十里空江,紅遍桃花雨。
仙犬一聲天正午。
白云如海無尋處。
剪剪東風吹不住。
吹換秦時,幾輩漁兒女。
煙唱收帆回別渚。
數枝柔櫓搖春去。
盛代本無秦可避。
今日漁樵,舊日游仙地。
小小滄桑經第幾。
水流又到人間世。
古月一丸飄冷翠。
照見千年,隔塢閑門閉。
天外有天紅透矣。
桃花命竟長如此。
年來慵墮畏多愁,
怕見群才得意秋。
題柱敢期乘駟馬,
隱廛端欲舍蝸牛。
既成春服聊歌詠,
擬賦閒情且罷休。
漫道無心關節物,
杖藜時為好山留。
紫房丹萼旋辭春,
素瑟悲多不忍聞。
暮雨便從巫峽散,
馀香猶上魏臺分。
魂銷南浦波空綠,
望絕長門日易曛。
翠被已空桃楫遠,
自今搔首更離群。
古寺藏修竹,
滯舟宿蓼花。
不知紅樹里,
多少野人家。
孤舟夜聽蕭蕭雨,
兩岸垂楊翠如許。
恍訝湘江暮雨中,
只欠鉤辀鷓鴣語。
船囪偶爾披新圖,
長汀短渚相縈紆。
瑯玕一望渺無際,
淋漓尚覺煙模糊。
高者凌空鳳將起,
下者垂垂采鸞尾。
更憶湘君過九疑,
羽葆參差亂云里。
明朝放棹徐州洪,
不須局促仍推蓬。
赤壁江中地遠近,
問訊彭城蘇長公。
客來問自然,
本體已見前。
本體何面目?
見之亦至難。
至難有至易,
忘助兩無間。
兩在故不測,
而乃疑于天。
拂檻曉云鮮。銷暑樓危竦半天。曾是攜賓當薦九,開筵。度水縈山奏管弦。
黃菊映華顛。千騎重來已六年。樓下東流當日水,依然。更對周旋舊七賢。
嵩陽讀水經。
雪里消磨一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