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與斯遠季奕同生于十二月蕃初五日季奕初十日斯遠十八日近辱季奕貺詩猶未獲報茲及斯遠之壽并此奉頌二首 其一
徐子崖根竹,風雪不掩綠。
鄭子谷中蘭,冰霜已騰馥。
二子有此風,宜爾生窮冬。
我獨何為者,飄然直轉蓬。
徐子崖根竹,風雪不掩綠。
鄭子谷中蘭,冰霜已騰馥。
二子有此風,宜爾生窮冬。
我獨何為者,飄然直轉蓬。
徐子如同山崖邊的勁竹,風雪也無法掩蓋它的翠綠;鄭子恰似山谷中的幽蘭,冰霜中已散發出馥郁香氣。兩位友人擁有這樣的風骨,正適合出生在隆冬時節。我卻為何如此?漂泊不定如同風中飛轉的蓬草。
徐子、鄭子:指友人季奕、斯遠(具體姓名未明,泛稱兩位友人)。
崖根竹:生長于山崖石縫的竹子,喻堅韌不屈的品格。
谷中蘭:山谷中的蘭草,象征高潔芬芳的氣質。
窮冬:深冬,隆冬。
轉蓬:隨風旋轉的蓬草,喻漂泊無依的處境。
作者與友人蕃、季奕、斯遠均生于十二月(蕃初五、季奕初十、斯遠十八)。此前作者收到季奕贈詩未及回復,恰逢斯遠壽辰,故作此詩以表祝賀并回應季奕。詩中借冬日竹蘭喻友人品格,暗含對友情的珍視。
此詩以'崖根竹''谷中蘭'贊友人寒冬出生合其堅韌高潔之質,末句以'轉蓬'自喻,對比中既頌友人品格,亦含自嘆漂泊之意,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
長江春氣寒,客況櫂聲閑。
夜泊諸村雨,程回數郡山。
桑根垂斷岸,浪沫聚空灣。
已去鄰園近,隨緣是暫還。
莫問真消息,中心只自知。
清風含笑詠,明月混希夷。
壞衲涼天擁,玄文靜夜披。
善哉溫伯子,言望至公知。
形影更誰親,應懷漆道人。
片言酬鑿齒,半偈伏姚秦。
榛莽池經燒,蒿萊寺過春。
心期重西去,一共吊遺塵。
每到秋殘夜,燈前憶故鄉。
園林紅橘柚,窗戶碧瀟湘。
離別身垂老,艱難路去長。
弟兄應健在,兵火里耕桑。
此去清涼頂,期瞻大圣容。
便應過洛水,即未上嵩峰。
殘照催行影,幽林惜駐蹤。
想登金閣望,東北極兵鋒。
莫問休持缽,從貧乞已疎。
侯門叨月俸,齋食剩年儲。
簪履三千外,形骸六十余。
舊峰呵練若,松徑接匡廬。
豈敢言招隱,歸休喜自安。
一溪云臥穩,四海路行難。
瑞獸藏頭角,幽禽惜羽翰。
子猷何處在,老盡碧瑯玕。
賈島存正始,王維留格言。
千篇千古在,一詠一驚魂。
離別無他寄,相思共此門。
陽春堪永恨,郢路轉塵昏。
相思恨相遠,至理那時何。
道笑忘言甚,詩嫌背俗多。
青苔閑閣閉,白日斷人過。
獨上西樓望,荊門千萬坡。
病起見庭竹,君應悲我情。
何妨甚消瘦,卻稱苦修行。
每謝侵床影,時回傍枕聲。
秋來漸平復,吟遶骨毛輕。
莫問依劉跡,金臺又度秋。
威儀非上客,譚笑愧諸侯。
禮許無拘檢,詩推異輩流。
東林未歸得,搖落楚江頭。
莫問關門意,從來寡往還。
道應歸淡泊,身合在空閑。
四面苔圍綠,孤窗雨灑斑。
夢尋何處去,秋色水邊山。
彼此無消息,所思江漢遙。
轉聞多患難,甚說遠相招。
老至何悲嘆,生知便寂寥。
終期踏松影,攜手虎溪橋。
北極新英主,高科舊少年。
風流傳貴達,談笑取榮遷。
洛水秋空底,嵩峰曉翠巔。
尋常誰竝馬,橋上戲成篇。
杉竹映溪關,修修共歲寒。
幽人眠日晏,花雨落春殘。
道妙言何強,詩玄論甚難。
閑居有親賦,搔首憶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