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者
瑟瑟風吹鬢發飛,
自將莎草補蓑衣。
小船撐入蘆花去,
家在溪邊多不歸。
瑟瑟風吹鬢發飛,
自將莎草補蓑衣。
小船撐入蘆花去,
家在溪邊多不歸。
瑟瑟秋風吹得鬢發紛飛,漁者自己用莎草修補蓑衣。撐著小船劃入蘆花深處,家就在溪邊卻常常不回去。
瑟瑟:形容風聲,常用來表現秋風吹動的蕭瑟感。
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葉細長,莖皮可用于編織蓑衣等用具。
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的防雨外衣,是古代漁獵、農耕者的常用工具。
蘆花:蘆葦的花,秋季開放,常作為秋日景象的典型意象。
此詩應為古代文人觀察漁者生活后所作。漁父題材在古詩中常與隱逸、底層生活相關,推測創作時詩人或見溪畔漁者辛勞自足的日常,有感于其平凡中的堅韌,故以詩記之。
全詩通過四幅生活小景(風吹鬢發、自補蓑衣、撐船入蘆、家近不歸),勾勒出漁者辛勞而從容的形象,語言簡練,畫面感強,展現了對平凡勞動者的關注與詩意化表達。
仰屋和誰語。計年華、人生不過,數十寒暑。轉憶四齡初識字,指點真勞慈母。授經傳、咿唔辛苦,母意孜孜兒欲臥,剪寒燈、掩泣心酸楚。教跽聽、麗譙鼓。
十齡騎馬隨吾父。歷中原東西南北,乾坤如許。天下河山看大半,弱冠幡然歸去。風折我、中庭椿樹。血漬麻衣初脫了,舊青衫、又染京華土,敗翎折、墮齊魯。
又是江南割稻天
家家兒女笑相牽
芙蓉占斷清溪水
獨許漁人醉艤船
從茲已作未亡人,
撫景安能不愴神?
無奈瑟琴成永訣,
聊隨兒女自相親。
支持內外愁今日,
遭受冰霜怨此身。
惟領阿兄佳句慰,
強培蘭桂滿庭春。
小橋橫截一溪云,隔岸遙通避世人。釣艇偶隨秋雁泊,吟窗今見臘梅新。煙塵已覺千山靜,雨露行看萬國春。詩酒暮年生處樂,一瓢歸去豈辭貧。
風御泠然幾過旬,異鄉窮臘作離人。淹留賴有交情重,翻覆從教俗態新。于世無求心似水,向人多可氣如春。也知已造顏原室,不恥人間賤與貧。
煙霞隨分亦閒忙,
荷芰為衣荔作裳。
濟勝只憑青竹杖,
懷人重問白云鄉。
山川見爾委情狀,
風木愁予摧肺腸。
欲向西郊尋往跡,
松楸黯黯帶斜陽。
吟艷素心繫我思,秋深佳色憶東籬。生成傲骨超高世,豈為閒情肯入時。幾度園林尋隱士,重來庭院見芳姿。放懷豪飲千杯酒,況復閒吟彭澤詩。
歲月無端暗里催,籬邊又見菊花開。淡容地僻生佳種,綠蟻家貧有舊醅。子美情懷傷客思,淵明清況賦歸來。浮生莫作滄桑感,且對黃花醉幾杯。
是非千載總成空,滿地凄涼在眼中。
落葉數聲秋雨暗,女墻寒影夕陽紅。
旌旗南國悲游輦,圭璧東陲想故宮。
書劍扁舟乘夜發,擁爐閒坐讀周公。
元正啟節又壬申,壽母加年百福新。韋氏生徒梯幾早,謝家兒女剪刀春。蓬頭亦喜簪華勝,蘿帶偏宜舞錦茵。萊子未衰孩笑甚,膝前爭作放鳩人。
鹿布衣輕喜暖風,春來人事轉融融。三時量腹還中叟,一日承歡即上公。柳吐煙光晴更綠,梅含冰艷凍逾紅。椒觴次第先年小,新得孫曾乳燕同。
細雨霏微作濕年,定知禾黍滿中田。長居隴畝憂無日,暫學農桑幸有天。玉盞香浮椒目小,冰盤辛出芥心鮮。開春半日能沉醉,一歲歡娛解勝前。
三朔那堪日蝕來,春秋少見此天災。奔車未遣麾戈逐,吐壤先教伐鼓催。豈有鮑宣書更上,無勞后羿彈重開。炎光沐浴還晞發,盡掃虹蜺愧不才。
衰暮彌教愛日深,非關葵藿解傾心。重輪豈可虧元旦,枉矢何當射太陰。歌舞東君賢姱在,起居西母阿環臨。折花扶木持為壽,長向龜臺聽嘯音。
光華猶憶圣明前,拜手惟歌復旦篇。欲作康侯依晝日,先從王母乞長年。鶯教堂上催春酒,花使房中獻水仙。白發久忘興廢事,嬰陵爭似伯瑜賢。
坐來心目兩悠悠,佳勝都從指顧收。
返照倒穿崖隙上,輕云時傍席間流。
潮當險阻聲偏壯,客為江山跡謾留。
到此杳然塵土隔,卻憐身與世俱浮。
眾人于五音,丑正不丑隨。
所以匣中琴,寂寂少人知。
淳和太平風,簡淡邃古時。
得意亦忘言,居然見無為。
非公蘊真樂,此道誰復期。
夢足芙蓉曙,步入牡丹叢。試將枝葉枚數,寵紫與嬌紅。如訴如歌體態,輕暖輕寒天氣,春色把人烘。百斛沈檀味,兩腋麝蘭風。
春衫透,羅襪沁,暗回中。芳心能有多少,一點束千重。只恐游絲行露,漫惹狂蜂輕蝶,珍重惜儀容。蘭蕙修芳佩,蘋藻薦公宮。
白白堂前一樹花,
曉香繚繞入窗紗。
試將赤手涵清露,
摘送城西逸士家。
平生習迂僻,人物常懷古。自從堯舜來,歷歷固可數。
降茲秦漢下,無才繼鄒魯。偉哉宋德隆,夫子生四五。
日月麗中天,遠近曷不睹。人心一返正,斯道朗以溥。
嗟我小子愚,私淑豈小補。偶從黃卷中,瞻像慰渴慕。
因像以求心,益自陶莽鹵。不及猶恐失,誰知此心苦。
會當寫斯圖,頃刻恒敬負。
赤日親擎照兩儀,功多違眾是危疑。
名家獨步三楊后,天柱俄驚一角移。
歸路竟須從老馬,惜花時復看新枝。
未愁行處春芳暮,猶在春陰乍半時。
愁似形隨影。苦飄零、身如槁木,心如廢井。塵海迷漫無處著,常作風前斷梗。觸往事、幾番追省,十載中鉤吞不下,趁波濤、忍住喉間鯁。嘔不出、漸成癭。
眼前一片饃黏境,黑甜中癡人戀夢,達人求醒。閱盡因緣皆幻泡,才覺有身非幸。況哀樂、勞生分頒。歷亂游蜂鉆故紙,溺腥膻、醉飽憐公等,草頭露、但俄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