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長安造像石刻歌贈顏鹿門
明空偽號周長安,鏤石造象如雕龕。中有古佛如華鬘,蓮臺趺坐儀容端。
臺底獅子蹲而安,蠻奴承臺氣力殫。??字異右側刊,惜其左側已凋殘。
當時佞佛崇旃檀,天堂明堂金碧丹。紛紛投龍登泰山,鴛鴦碑上字屈盤。
一時風氣開鄉關,此造象者姓名剜。但見凹凸苔痕斑,樂圃寺?多古翰。
竹葉碑側尋且看,鹿門贈予投予歡。何以報之雙齊紈,取供齋頭石骨寒。
兜羅雪氎香漫漫,奉請拈花微破顏。
明空偽號周長安,鏤石造象如雕龕。中有古佛如華鬘,蓮臺趺坐儀容端。
臺底獅子蹲而安,蠻奴承臺氣力殫。??字異右側刊,惜其左側已凋殘。
當時佞佛崇旃檀,天堂明堂金碧丹。紛紛投龍登泰山,鴛鴦碑上字屈盤。
一時風氣開鄉關,此造象者姓名剜。但見凹凸苔痕斑,樂圃寺?多古翰。
竹葉碑側尋且看,鹿門贈予投予歡。何以報之雙齊紈,取供齋頭石骨寒。
兜羅雪氎香漫漫,奉請拈花微破顏。
武曌用“明空”為號建立武周長安時期,雕刻石頭造像如同雕琢佛龕。其中有古佛如同戴著華麗花鬘,在蓮臺上趺坐,儀容端莊。蓮臺底部獅子蹲伏安詳,蠻奴承托蓮臺用盡氣力。奇異的文字刊刻在右側,可惜左側已經殘損。當時人們佞佛崇尚旃檀,天堂、明堂金碧輝煌。紛紛投龍祭祀登上泰山,鴛鴦碑上的字曲折盤繞。一時這種風氣傳到鄉村,這造像者的姓名已被剜去。只看見造像上凹凸不平布滿苔痕,樂圃寺有很多古代的翰墨。在竹葉碑旁尋找觀看,顏鹿門贈我此物讓我歡喜。我用什么回報他呢,用一對齊地的細絹,把它放在齋頭感受石骨的清寒。像兜羅綿一樣的雪氎香氣彌漫,奉請他如拈花微笑般微微展顏。
明空:武則天曾自名“曌”,“明空”為其拆字。
華鬘:用花結成的環狀裝飾,此處形容佛的莊嚴。
趺坐: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雙足交疊而坐。
旃檀:即檀香,常用來供奉佛。
天堂明堂:武則天時期建造的宮殿建筑。
投龍:道教儀式,將寫有愿望的文簡和玉璧、金龍等投入名山大川。
鴛鴦碑:一種碑的樣式。
剜:挖去。
古翰:古代的墨跡、書法作品。
齊紈:齊地出產的細絹。
兜羅雪氎:指柔軟潔白的織物。
此詩創作可能與武周時期佛教盛行的背景相關。武則天大力推崇佛教,修建眾多佛教建筑、雕刻大量佛像。詩人看到武周長安時期的造像石刻,結合當時的歷史文化現象,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同時,友人顏鹿門贈送相關物品,也成為創作的契機。
這首詩主旨在于展現武周時期佛教文化的繁榮景象以及歲月變遷對文化遺跡的影響。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對造像等細節的描寫反映時代風貌。在文學史上,它為研究武周文化和當時的社會風氣提供了文學素材。
千卷長編已刻閩,
爭傳副墨價兼金。
冠篇不得同迂叟,
遺恨猶應記玉音。
我生在海島,樸野不知詩。偶得性靈語,時或一為之。
惜無素心人,晨夕相切劘。譬之我視我,不自判妍媸。
鯨鯢東海來,鼓浪臺、澎涯。劫灰滿天地,身外靡孑遺。
詩稿付兵燹,免為識者嗤。自從來粵嶠,無復有詩脾。
昔年領鼉江,理亂如治絲。鼉江雙魚城,舊有人分治。
嘗問諸父老,望治多謳思。謳思黃先生,歸去漳江湄。
縷述先生政,雙魚有口碑。山衙臨大海,金石潤英詞。
嗚呼鄉先達,令我溯襟期。今日讀遺編,大雅適在茲!
溫柔敦厚旨,正始有遺規。不知讓臣老,乃是先生兒。
瑯函忽吐秘,珠玉光陸離。但愿寶手澤,不愿求人知。
海環四表一州中,春早壺天景趣同。
枯草碧回前度色,好花嬌勝往年紅。
嵐開已見扶桑日,海晏應無颶母風。
獨有憲臺豪邁客,陽春高調韻摩空。
名落江湖歲月多,白頭還止夢三刀。胸藏千載心期遠,識盡諸賢眼力高。慷慨當筵談抵掌,淋漓滿壁醉揮毫??丈铰袢ツ噤N骨,何日人間見此豪。
野涉來南岸幘時,我方為掾久追隨。爐熏柳葉同清話,酒嚼梅花幾賦詩。別后京華才一見,病馀山寺謾相期。為公一慟今踰紀,當日交游在者誰。
東風前殿幾枝開,
不用君王羯鼓催。
寄語曲江春宴客,
莫教輕負倚云栽。
十里亭。五里亭。長短亭邊暮雨零。離人不忍聽。
夢初醒。酒初醒。夜半清寒入綺欞,凄涼掩畫屏。
舊說乘驄老,新來衣繡人。
眷方隆嗣圣,世已厭成均。
景晚遲鹓序,邊秋憶虎臣。
家聲傳慶歷,忠惠豈前身。
層層光氣接飛翰,月底風前只獨看。
薄帶煙痕圍作暈,分黏香夢自生寒。
誰尋靈谷隨蜂蝶,爭戀倉園照鳳鸞。
別趣孤襟馀此客,解償俊句倚欄干。
前度劉郎去不來,
炫晴灼灼又花開。
蟠桃著子三千歲,
一歲從他熟一回。
歸路玉花驄,行人大華東。
龍頭驚昨夢,馬足信東風。
天上開三省,江南問一峰。
養雛成大鶴,種子得高松。
群星聚南粵,杯酒助清談。
最好情初始,將圓月十三。
野心惟唱和,天道自包涵。
明日秋山角,林花任我簪。
要之恐懼常修省,乃是吾心所必然。
君子如云止三畏,又何終日卻乾乾。
五百何年去不還,獨留父子守青山。
洞云灶冷飛黃蝶,砌草碑橫臥白鷴。
牛鬼已全傾世界,龍天依舊擁禪關。
團圞莫說無生話,縱解無生淚更潺。
撲火荒原十里程,中宵歸隊月朧明。
先生五柳風前裊,力士黃巾背上輕。
匍匐救災狍鹿走,恫瘝在抱鷓鴣鳴。
踉蹌狼狽當時景,畫伯雙雙畫不成。
送春才了又迎春,
春去春來總愴神。
不信已無亡國恨,
歌娘亦是亂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