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雌
喂食三尾時時鈴,
免使蟲兒咬失傷。
常將三尾頻頻浴,
解使呼雌有彩光。
喂食三尾時時鈴,
免使蟲兒咬失傷。
常將三尾頻頻浴,
解使呼雌有彩光。
喂養三尾蟋蟀要時時留意,避免蟲兒互相咬傷病損。經常為三尾蟋蟀頻頻洗浴,能讓雄蟲呼雌時更有光澤彩亮。
三尾:雌蟋蟀尾部有三根尾須,故稱三尾;雄蟋蟀尾須兩根,稱二尾。
時時鈴:時時留意,‘鈴’通‘聆’,意為傾聽、關注。
咬失傷:指蟋蟀相互撕咬導致傷病。
浴:清洗、洗浴。
呼雌:雄蟋蟀通過鳴叫吸引雌性。
彩光:指蟋蟀體表呈現的鮮亮光澤。
此詩應源自古代民間養蟋蟀的經驗總結,常見于蟲譜或養蟲筆記類文獻。古代斗蟋文化盛行,養護雌蟋蟀(三尾)是關鍵環節,作者通過詩歌形式傳授喂養、清潔等實用技巧,反映當時養蟲文化的細致與普及。
全詩圍繞三尾蟋蟀的養護展開,強調喂食留意、防咬及洗浴的重要性,主旨是傳授養雌蟋蟀的實用方法。語言通俗直白,內容貼近實際,是研究古代養蟲文化的重要資料。
丈夫誰不死,一死竟何名。
麡角非時出,鴻毛落地輕。
豪疑湖海氣,交乏勸規情。
春草茫茫綠,無端哭賈生。
入臺羞結舌,去國坐嬰鱗。
東道今行李,南宮乃故人。
寒溫煩見問,書劄不辭頻。
向日區區意,還曾扣大鈞。
云開太華插遙空,
我是山中采藥翁。
何日胡塵掃除盡,
敷溪道上醉春風。
君不見北斗精,天瓢湛露浮金莖。君不見酒泉域,甘醴瀼瀼地中出。三漿沆瀣盈帝壺,觴泛昆崙盡紅液。從知大造亦耽酒,不樂人間復何有。
笑殺移封唐汝陽,兩缶能令風伯狂。西園公子號無忌,一醉瞢騰小天地。
君不見放勛堯,千鐘一飲常逍遙。君不見重華舜,百觚一舉受天命。袗衣鼓琴二女果,多壽多男祝神圣。誰云至禹衰帝德,旨酒千秋肇儀狄。
鄙哉巢父及許由,一瓢不保箕山頭。何似攜將貯?醁,蕩蕩巍巍九州牧。
君不見秦祖龍,布衣十日咸陽宮。君不見漢高帝,擊筑登臺望天際。驅山鞭石魑魅走,素媼云中夜流涕。威加四海卷六合,匍匐平城命如葉。不因大風沛上歌,千秋胡顏較仲多。博浪沙中副車碎,底似平原浹旬醉。
君不見魯仲尼,圣德巍巍穹壤齊。君不見姬公旦,赤舄忠勤古今擅。有孚濡首系易終,惟汝無量不及亂。嗚呼周孔兩大圣,歡伯時時見親幸。
胡為屈子游江潭,獨醒反被蛟龍餐。諒為名士傳不朽,但讀離騷飲美酒。
君不見東王公,金莖瓊醴延青童。君不見西王姥,高宴瑤池萬妝舞。白云在天丘陵出,青雀翻飛報漢武。列仙群圣三百六,笑揖天姝美如玉。東方小兒下界游,蟠桃三熟仍三偷。
暫解貂裘換云液,我欲乘風上八極。
月旦須終定,陽秋豈易評。
麈毛空自落,牛耳可誰盟。
好惡不相似,是非無太明。
客來倦酬對,堅坐聽松聲。
西桃手植會冬華,春色凌霜到海涯。
山入武陵誰鼓棹,云開若水看蒸霞。
三千細數東方實,五斗今饒處士家。
忽見成蹊憐著汝,頓令青鳥下枝斜。
憶昔年十八,矢志學浮圖。荏冉塵網中,坐令真人徂。讀書恨不見,猶及宗其徒。博嶠曾有言,吾道惡岐涂。楊朱泣何從,哀彼南北殊。始吾過吳越,親遘良不誣。
倏忽三十載,法運當誰扶。當時謂羊角,今日之所無。汨汨若逝川,俛仰空長吁。
憶昔鸞溪頭,門掩寒山雪。側聞飛瀑下,法雷振巖穴。冠蓋列松杉,杖笠相頏頡。主人貌嬰兒,真似誰優劣。猶爭法秋毫,不與稗販埒。
今見盡虎皮,云深山路絕。攛跡遠海隅,攢眸長捲舌。
舒黯淹留守相間,
平津千載有慚顏。
惜渠不見端平相,
召了西山召鶴山。
駱越風俗殊,有疾皆勿藥。
束帶趨祀房,用史巫紛若。
弦歌薦繭栗,奴士洽觴酌。
呻吟殊未央,更把雞骨灼。
攬轡平生志,防身一劍依。
行間回斗氣,馬上帶霜威。
出塞詩應壯,從軍事亦稀。
王師定神速,好唱凱歌歸。
群山忽豁見山門,幽絕溪山是此村。
雞犬云中仙氣在,衣冠田舍古風存。
桂生前代成尊宿,松占高峰長子孫。
不必桃花千萬樹,已教人作武陵源。
平生弄翰墨,客事半九州。
天未逢故人,園蔬當肴羞。
酒闌豪氣在,尚欲椎肥牛。
虞卿不窮愁,后世無春秋。
洞門一徑入煙霞,九曲溪泉繞洞斜。鐵笛一聲山月冷,獨騎黃鶴問仙家。
羽人住處是仙源,蔓草藤花掩洞門。看罷黃庭人不見,唯馀寒溜與霜?。
窈窕溪山畫不如,行游況值雁來初。
霜前隴色開茅屋,煙外春聲度筍輿。
竹筧引泉分雪灌,麥畦梯壁帶云鋤。
劉門道是劉郎宅,風物真疑漢代余。
赤城猶在碧峰南,曉霧渾疑夢里探。
難得天雞呼海日,但看風竹寫空潭。
煙霞枕席人千古,鐘鼓晨昏佛一龕。
應笑郵亭迎過客,勞勞來去幾停驂。
海天一色云瞢騰,云開何乃見長城!長城非城千山青,中有山門五虎橫。
山門蕩蕩連海門,千回百折長江奔。中流江峽成海峽,束縛蛟龍留潮痕。
潮來潮去山重疊,錢塘潮水不足論。舟人金牌、長門里,重重鎖鑰江海水。
宛轉亭頭又館頭,羅星塔山連云起。我自東北歷東南,港門無此青巉巖。
大沽、黃浦劇深通,平原兩岸蔑峰嵐。山東海港有山險,長流難得長山掩。
江心隨處況有磯,豈比金、焦山兩點!堪痛甲申邊釁開,如此江山釀禍胎。
兵備空傳藏艦浦,洋氛竟及釣龍臺!于今江面澄如練,馬頭、馬尾滄桑變。
不堪回首念昔游,閩中山水依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