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兄求住不得乞語
磬峰小小陷人坑,
始道平夷又險生。
不是不容輕插腳,
要伊別討路頭行。
磬峰小小陷人坑,
始道平夷又險生。
不是不容輕插腳,
要伊別討路頭行。
磬峰雖小卻像個陷人的坑,開始以為平坦,接著又生出危險。不是不讓輕易插腳進去,而是要你另尋一條路走。
磬峰:山名。
平夷:平坦。
伊:你。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看到朋友有陷入某種困境的趨勢,以詩相勸,提醒朋友另謀出路。
這首詩主旨是勸人避開潛在危險,另尋出路。其特點是借景喻事,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體現了詩人勸誡他人的良苦用心和對生活的思考。
影不落人間,
空門斷往還。
心如灰已死,
身與石同頑。
洗耳清?瀑,
支筇靜對山。
老僧閒甚富,
誰欲賈予閒。
周道洽平,聲動文成。
周王棄善,俗移風變。
哀樂異心,治亂殊音。
心發言從,影響攸同。
政行音類,塤篪靡異。
實教化之所由,故能經乎天而緯乎地。
白狼去后桑田出,
仙女升來洞府閑。
野水孤篷伴此生,釣絲風飏鬢絲輕。世間甲子渾忘卻,潮落潮生幾月明。
逝水滔滔春復秋,長年蹤跡寄扁舟。五湖風景誰爭得,千古應須付白鷗。
別腸奇致自清新
繁簡隨心絕點塵
如遇桃源開異境
后生多少問津人
欃槍狂驅萬猰貐,橫嚼九州無完土。丘成血骨?成池,所過堅城孰抗拒。
寧武一城如彈丸,誰與守者周將軍。將軍票鷂健絕倫,生駒攪陣刀截云。
見賊如猥身逾輕,手挈髑髏茜袍腥。力竭罵賊血嚙齦,旗竿矢集怒益震。
閨中紅顏能殺賊,十發十殪無虛鏑。昆山火焰紅玉爇,天壤寥寥兩全節。
大同宣府真奴儕,兩鎮降書同日來。長驅京闕疾于矢,賊談寧武猶咋指。
列鎮盡如周將軍,我輩那能飛至此?
我嘗樓頭望滄海,長恨懷抱不得開!春寒連日風和雨,忽聞客自山中來。客樓詩酒縱談宴,彷佛高、李登吹臺。眼前吐氣無蓬萊,抵掌大塊如塵埃。
就中一人自遠至,行盡中原萬里地。西拂華岳、東泰山,北沿黃河、南淮、泗。太行秋色馬頭來,吳苑曉霜襟面漬。朝浮淮水江水舟,夕宿焦山金山寺。半渡聞得廣陵鐘,六橋看得西湖芰。
吊古屢酣燕市歌,感時直下雍門淚。酒半為我談帝京,巍巍宮闕妖狐鳴。風聲鶴唳無人色,戈船紛到西洋兵。將軍死綏天子去,關河咫尺無由行。鬼火燐燐照白骨,虎牙戛戛騰陰坑。
君也萬死寄一生,先時躡屩出昌平。驚魂未定更浪跡,到處訪古停行旌。駐驂才聽華亭鶴,掛席去狎扶桑鯨。壯哉風濤萬里程,可憐塵事無一成!
君談未已我長嘆,世途于今是極亂。東西夷夏潰長防,南北河山歸糜爛。吾臺已付弱水沈,中邦亦共破舟看。縱覺黃圖終崛興,不免黑風此吹散。中宵難著祖生鞭,空聽雞聲號至旦。
酒間慷慨欲悲歌,門外風多更雨多。北斗沈天夜滂沱,我歌斫地君則那。君家詩思況如涌,大山、小山能唱和。其一中原歷險遠,其一海外歷驚波。眼里多少舞天魔,流露詩間即楚騷。他日示我一尺卷,下傾滄海上銀河。
子別母,欲別牽衣意何苦。
母有眾兒俱母憐,兒無別母兒誰乳。
海惡寧匪蛟,山饕莫如虎。
小大不相棄,高深自為扈。
萬古天地中,何得如母所。
披絮成踟躕,履霜正凄楚。
不見城上烏,相隨八九子。
反哺何足云,慈烏乃如此。
引翼且莫高,短翅將千里。
樂土豐年舊觀還,使君心事最相關。
祇因標致清于水,便有聲名重若山。
一室爐香書史畔,萬家杯酒管弦間。
漢庭選表虛公府,白玉鳴珂未許攀。
杮葉書馀日未斜,
東風猶自戀窗紗。
閒來隱幾添慵困,
滿眼清香柚子花。
筑室最高頂,山高云逾閒。回看予住處,猶覺在人間。
天近龍長護,山空雪獨飛。祇愁林鳥出,帶得世塵歸。
遠山俯可拾,北斗近堪憑。共在白云里,君居第一層。
仰臥星辰見,雪來白滿床。更添檐上溜,冰柱列成行。
無事扶筇出,遠尋麋鹿游。莫行松底路,松子打人頭。
耕田馀半畝,今歲稱大熟。小罐貯三升,大瓶貯一斛。
粗糲可克腹,生涯實有馀。盡除今世事,留得古人書。
參葉聊當茗,無人自一杯。門前屐齒響,定是老僧來。
日午尚高眠,問人雪霽未。沙彌九歲馀,不識人間事。
山巔如可上,更上一重重。總斷樵人路,低頭謝舊峰。
臥龍西畔北池頭,
水擘華堂瑟瑟流。
幾曲漪漣盤翠帶,
一峰孤秀浴蒼虬。
香囊近午清無汗,
素扇生涼爽入秋。
待喚畫師來貌取,
圖成便是竹溪游。
苧蘿山下越溪女,
戲作長安時世妝。
白白朱朱雖小異,
斷知不是百花香。
鵲印朝從漢殿懸,歡聲云擁薊門前。休戈隴坂屯田日,伐鼓漁陽出塞年。結客威名馳豹尾,封侯消息到龍泉。胡床不厭王猷傲,爛漫梅花笛里傳。
甘泉初錫紫貂裘,劍色飛揚射斗牛。定遠侯封天北極,受降城筑海東頭。連營甲胄分丹轂,擁道旌旗照碧油。道是征西唫興劇,月華遙夜滿南樓。
萬斛馀皇照叵羅,清江鴨綠笑顏酡。山西上將能橫槊,塞北名王盡倒戈。露布夜除玄菟壘,霜笳晴擁白狼河。金閨漫作遼陽夢,一戰燕然石已磨。
輝煌珠履將壇從,奕葉金貂帝眷濃。座上短衣容薜荔,尊前長鋏叩芙蓉。扶桑日出消千蜃,細柳天回駐六龍。可念茂林詞賦客,當壚憔悴謁臨邛。
有劍彈驩鋏,無金筑隗臺。
孝王雖貴介,猶解客鄒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