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悟和尚贊三首 其一
道大德備之詞,贊師之真。此處無金二兩,俗人酤酒三升。
超佛越祖之談,贊師之禪。削圓方竹杖,鞔卻紫茸氈。
無可論,無可說,正是守著系驢橛。那堪更言七坐道場三奉詔旨,大似鄭州出曹門,且喜沒交涉。
降此之外,畢竟如何。江南兩浙,春寒秋熱。寄語諸方,不要饒舌。
道大德備之詞,贊師之真。此處無金二兩,俗人酤酒三升。
超佛越祖之談,贊師之禪。削圓方竹杖,鞔卻紫茸氈。
無可論,無可說,正是守著系驢橛。那堪更言七坐道場三奉詔旨,大似鄭州出曹門,且喜沒交涉。
降此之外,畢竟如何。江南兩浙,春寒秋熱。寄語諸方,不要饒舌。
用道德完備的言辭,來贊頌大師的本真。這里沒有二兩黃金,只有俗人買的三升酒。用超越佛祖祖師的言論,來贊頌大師的禪法。把方竹杖削圓,給紫茸氈蒙上皮革。沒什么可議論,沒什么可言說,這正是守著拴驢的樁子。更別說什么七次坐道場、三次奉詔旨,就好像從鄭州出曹門,還好沒什么關聯。除此之外,到底怎樣呢?江南兩浙之地,春寒秋熱。告訴各方人士,別再多嘴。
圜悟和尚:宋代著名禪僧。
酤酒:買酒。
鞔:蒙,包裹。
系驢橛:禪宗用語,比喻拘泥于固定的事物或觀念。
七坐道場三奉詔旨:可能指圜悟和尚的一些經歷。
鄭州出曹門:一種形象的說法,指不相干的事。
宋代禪宗發展興盛,禪門內部對于如何理解和宣揚禪法有不同觀點。此詩可能是作者針對當時一些人過度宣揚和尚外在事跡、偏離禪法本質的現象而作,以表達自己對禪法的理解。
這首詩主旨是強調回歸禪的本質,不被世俗的名利、事跡所干擾。其突出特點是語言通俗、禪意濃厚。在禪詩中,它以獨特的視角和直白的表達,對正確理解禪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村莊一罇酒,誰與語悲辛。
衿佩空相負,詩書不救貧。
天寒負米客,日暮倚門人。
遙睇長江水,西風猶愴神。
山林嘯聚繁有徒,州家買盡勤招呼。
縣官被命不敢遜,麒麟出模群狐孤。
昨者參州紅帕首,高官厚祿恣狂圖。
嗚呼三歌兮歌三發,天翻地覆綱常滅。
母雞啄兒粟,一啄還一呼。
細腰日祝子,自憐族鰥孤。
賦形在穹壤,此情誰獨無。
古來骨肉間,愛深色自愉。
愧我無黃金,貽以竹與蒲。
勉哉讀父書,堯桀性不殊。
雨中正相憶,偶爾有來鴻。
清況今何苦,新吟想漸工。
近聞惠連病,似與長卿同。
何日蒼榕下,開筵水面紅。
萬古湖山一望央,紫陽道脈壯宮墻。
佳朋鱗集互聯榻,多士云從相共堂。
地有金罍非福瑞,天將玉汝任綱常。
要知學問無他術,只在工夫不怠荒。
爛漫家山景物妍,西風收拾下蠻牋。
半分寒事梅花里,一段幽懷夕照邊。
漁唱凄涼招野色,雁行縹緲帶晴煙。
淮山只在欄干北,目送飛云重黯然。
廢書開復卷,寧與世浮沉。
萬事自有分,一生閑用心。
天寒快征馬,日暮急歸禽。
多少隆中客,空為抱膝吟。
不堪離亂后,重別舊交游。
到處無青眼,歸家空白頭。
風霜秋一葉,山水暮多愁。
后會知何日,臨溪淚欲流。
溪外青山山外村,數間茅屋掩柴門。
青裙灶下偷窺客,白發堂中笑弄孫。
乞火煮茶燒土銼,隔籬貰酒舉匏尊。
梅花不解留人住,山路歸來已夕昏。
金谷煙花醉未醒,鼾邊無夢到功名。
十郎腹里長函劍,六丈胸中舊貯兵。
天豕星沈狼有影,海?風緊鶴無聲。
如聞浩浩愁相訊,何日衣冠樂太平。
槐夏陰中鬢已秋,天風吹夢墮江頭。
水應難洗湘累恨,山豈能為柳子囚。
塵世不知幾端午,人生大抵一虛舟。
愁來細把君詩看,壓倒當時趙倚樓。
陵廟成焦土,宮墻沒野蒿。
亡秦皆趙李,佐漢獨蕭曹。
國子乘黃貴,山人著白高。
飛埃猶黯黯,逝水正滔滔。
笑踏冬晴過一村,誰家松竹護柴門。
初來猶似行婆室,良久方知鹿苑園。
煮茗相邀論白業,據梧不覺到黃昏。
娟娟梅樹梢頭月,不待開花已斷魂。
天欲昌吾道,君來董縣庠。
壇荒猶杏樹,水落且芹香。
欲與二三子,皈依數仞墻。
若為鷗鷺伴,留住水云鄉。
世亂逢端午,凄涼吊古心。
空存蒲長綠,不見黍包金。
蛇壑橫人骨,鰲江絕古音。
追思前日事,愁比海波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