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飯僧薦考妣元述示詩次其韻
負郭簷楹古道場,山形連接楚人黃。
千尋寶剎留幡影,萬里滄波對練光。
問膳香蘭無復日,霑襟青血自成行。
才收英器還遵路,三昧高僧笑我忙。
負郭簷楹古道場,山形連接楚人黃。
千尋寶剎留幡影,萬里滄波對練光。
問膳香蘭無復日,霑襟青血自成行。
才收英器還遵路,三昧高僧笑我忙。
靠近城郭的屋檐下是古老的道場,山的形狀與楚地的黃龍山相連。高聳的寶剎留下了幡旗的影子,萬里碧波對著如練的波光。再也沒有在香草前問安奉膳的日子了,傷心的淚水沾濕衣襟成串流淌。剛剛收起杰出的人才又踏上旅途,高僧微笑著說我太過奔忙。
負郭:靠近城郭。簷楹:屋檐和柱子,代指寺廟建筑。
楚人黃:可能指楚地的黃龍山等相關山脈。
千尋:形容極高。寶剎:指寺廟。幡:一種垂直懸掛的窄長旗子。
練光:如白練般的波光。
問膳香蘭:在香草旁向長輩問安奉膳,代表侍奉長輩。
青血:傷心的淚水。
英器:杰出的人才。
三昧:佛教用語,指正定,這里指高僧修行的境界。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題“薦考妣”推測,是詩人在君山寺廟為父母進行祭祀活動時所作。當時社會可能佛教氛圍濃厚,寺廟是人們進行宗教和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詩人或許處于人生忙碌階段,在為父母祈福的同時,感慨時光流逝和自身的奔波。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父母的懷念與哀傷之情。其突出特點是將景與情巧妙融合,借寺廟和山水之景抒發內心感受。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在祭祀活動中的情感表達和文學創作風格。
朝辭二竺寺,暮宿三茅峰。
紅樹落一葉,白云深幾重。
遠游喜無雨,清興尤宜冬。
遙知天壇上,會與仙人逢。
屢督篙師趁月明,
忽忽燈火過臨平。
兼程不敢稽王事,
坐聽鄰舟伊軋聲。
敢將詩酒學文豪,
一字難題九日糕。
可恨滿城忽風雨,
教從何處去登高。
沈沈庭院鶯吟弄。日暖煙和春氣重。綠楊嬌眼為誰回,芳草深心空自動。
倚闌無語傷離鳳。一片風情無處用。尋思還有舊家心,蝴蝶時時來役夢。
地扼三秦塞,天雄百二城。重關猶虎視,嚴夜候雞鳴。日抱黃河出,山連華岳橫。獨憐禾黍盡,悽惻憶周京。
壯節關山外,雄圖河漢流。空城經戰壘,落日記歌樓。豈作黃金說,真乘紫氣游。堯封欲有寄,回首隔中州。
誰家佛助,想一縷裙花,做成紅雨。青草如煙,淥水如羅,被陣陣東風,吹向晴空舞。又傍平蕪來去。桃花門巷,菜花天氣,輕狂無數。
嬌嫭。留他不住。更砌畔濛濛,墻頭栩栩。飄零蕩漾,一春夢里曾如許。料伊也為多情誤。只愁撲蝶園中,癡憨兒女。
夕陽西下。月向檐前掛。香靄空濛花夢惹。此景宜詩宜畫。
清寒一縷穿寮。夜深沉水添燒。樺燭清尊昨夜,昏燈冷雨今宵。
眼中景物口中吟
秋后郊原信步臨
雨霽野陰搖暮靄
霜高老樹抱冬心
五峰晚髻含蒼翠
一塔斜陽閱古今
我比閒云自來往
松間童子漫相尋
傅應龍以翼,咄嗟升天。下視九州,人民薨薨蠕蠕。薨薨蠕蠕,曾何足與言。吾誰從乎董逃。
爽鳩不死,齊姜奈何。黃帝堯舜,乃有陽周與蒼梧。北邙之土,土不異色,安辨夫賢與愚。吾誰從乎董逃。
世所謂大故,天運冥冥以遷化理。不拒蹠又安得拒惠。齒亡舌存,誰則云然,其為后先胡以異。吾誰從乎董逃。
大火鑠金,曾不若百憂銷肌。大火鑠金,曾不若百憂銷肌。欲斬艾之,膺有敗紕。膺有敗紕,浸淫而化涕洟。吾誰從乎董逃。
五柞山崔崔,中有云母滑如脂。旦夕哺之如哺糜。天門一以開,塞兌闔戶資丸泥。吾誰從乎董逃。
幔亭仙吏入班司,
十載重來睹漢儀。
宮鵲尚隨玄武仗,
江云長護定昆池。
青溪把酒游偏洽,
畫省裁詩出每遲。
君見白門千樹柳,
風煙何處寄相思。
朝端廿載同供奉,忽漫相逢覺數奇。更喜湘東為邵日,正當衡岳降神時。酒浮南極銀河凈,花近重陽王露滋。清世共歸三鼎望,佳辰殊愜百年期。
紆金拖紫寧親日,五十春光亦少年。臺彩連朝浮岳麓,奎文旫夜燦星躔。尊前上壽多羅綺,曲里長生入管弦。家住南山春色藹,洞門深處即神仙。
料峭北風勁,煙塵殷遠天。
長亭斜日路,殘壘暮山邊。
季子裘原敝,相如病可痊。
有懷占夢數,心共客旌懸。
白發馀欣喜,
清時忽嘆嗟。
棧危思杜宇,
淮漲夢僧伽。
鸑鷟能儀國,
驊騮善保家。
傳聞專卻粒,
歸去五云車。
戲挹東溟水,期將北斗斟。
大鵬誰振翼,老鸛未償心。
卷箔江天靜,停檣野岸深。
晨羞聊一飽,荻筍正如簪。
可必人間唯善事,
不由天地只由衷。
莫嫌效遠因而止,
更勉其來更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