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見招住庵時未能往作此寄之
獨立天衣四世孫,作家手段典刑存。
大溈路峻諸方讓,空印風高四海聞。
有愿欲依龍象眾,無求羞逐鶩雞群。
此生一聚灰中骨,終葬千峰頂上云。
獨立天衣四世孫,作家手段典刑存。
大溈路峻諸方讓,空印風高四海聞。
有愿欲依龍象眾,無求羞逐鶩雞群。
此生一聚灰中骨,終葬千峰頂上云。
你是天衣派的第四代獨立傳人,大家風范和傳統規矩都完好保存。大溈山道路險峻,各方都對你避讓;空印禪院聲名遠揚,四海皆聞。我有心要追隨高僧大德,卻羞于去追逐那些平庸之輩。這一生若能相聚,即便如灰中殘骨,最終也愿葬在千峰頂上的云霧之中。
天衣四世孫:指空印是天衣派的第四代傳人。
作家手段:指大家的風范、技藝。
典刑:同“典型”,指傳統的規范、榜樣。
大溈:山名,這里可能指代與大溈山相關的禪宗傳承或道場。
空印:指空印禪院或空印和尚。
龍象眾:比喻高僧大德。
鶩雞群:比喻平庸之輩。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禪宗發展較為興盛,空印和尚在禪林有較高的聲譽和影響力。詩人可能因某些原因未能應空印之邀前往住庵,于是創作此詩表達自己的心意和對空印和尚的敬仰。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空印和尚的贊美和自己超脫世俗的追求。其突出特點是禪意濃厚,通過意象和對比手法展現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體現了當時禪詩的創作風格和文人對禪道的追求。
賈島存正始,王維留格言。
千篇千古在,一詠一驚魂。
離別無他寄,相思共此門。
陽春堪永恨,郢路轉塵昏。
相思恨相遠,至理那時何。
道笑忘言甚,詩嫌背俗多。
青苔閑閣閉,白日斷人過。
獨上西樓望,荊門千萬坡。
病起見庭竹,君應悲我情。
何妨甚消瘦,卻稱苦修行。
每謝侵床影,時回傍枕聲。
秋來漸平復,吟遶骨毛輕。
莫問依劉跡,金臺又度秋。
威儀非上客,譚笑愧諸侯。
禮許無拘檢,詩推異輩流。
東林未歸得,搖落楚江頭。
莫問關門意,從來寡往還。
道應歸淡泊,身合在空閑。
四面苔圍綠,孤窗雨灑斑。
夢尋何處去,秋色水邊山。
彼此無消息,所思江漢遙。
轉聞多患難,甚說遠相招。
老至何悲嘆,生知便寂寥。
終期踏松影,攜手虎溪橋。
北極新英主,高科舊少年。
風流傳貴達,談笑取榮遷。
洛水秋空底,嵩峰曉翠巔。
尋常誰竝馬,橋上戲成篇。
杉竹映溪關,修修共歲寒。
幽人眠日晏,花雨落春殘。
道妙言何強,詩玄論甚難。
閑居有親賦,搔首憶潘安。
病起見生涯,資緣覺甚奢。
方袍嫌垢弊,律服變光華。
頗愧同諸俗,何嘗異出家。
三衣如兩翼,珍重汝寒鴉。
莫問無機性,甘名百鈍人。
一床鋪冷落,長日臥精神。
分已疎知舊,詩還得意新。
多才碧云客,時或此相親。
莫問多山興,晴樓獨憑時。
六年滄海寺,一別白蓮池。
句早逢名匠,禪曾見祖師。
冥搜與真性,清外認揚眉。
竟陵兵革際,歸復舊園林。
早歲為官苦,常聞說此心。
海邊山夜上,城外寺秋尋。
應訝嵩峰約,蹉跎直到今。
病起見秋扇,風前悟感傷。
念予當咽絕,得爾致清涼。
沙鷺如搖影,汀蓮似綻香。
不同婕妤詠,托意怨君王。
舊林諸姪在,還住本師房。
共埽焚修地,同聞水石香。
莫將閑世界,擬敵好時光。
須看南山下,無名冢滿岡。
莫問衰殘質,流光速可悲。
寸心修未了,長命欲何為。
坐臥身多倦,經行骨漸疲。
分明說此苦,珍重竺干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