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二首 其一一
三月安居已半過,
虛明心地又如何。
有求宛然成機巧,
無作方能不較多。
爐里寒灰香旖旎,
巖前枯木葉婆娑。
白頭人在千峰上,
妙唱新豐一曲歌。
三月安居已半過,
虛明心地又如何。
有求宛然成機巧,
無作方能不較多。
爐里寒灰香旖旎,
巖前枯木葉婆娑。
白頭人在千峰上,
妙唱新豐一曲歌。
三月安居的時間已過半,清凈明澈的內心現在又怎樣了?有所求反而成了機心巧詐,無刻意造作才能不生計較。爐中的寒灰仍有柔和的香氣,巖前的枯葉依然紛披搖曳。白發的修行者在千峰之上,美妙地唱著一曲新豐的禪歌。
安居:佛教術語,指僧尼在雨季三個月(農歷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定居一處修行,亦稱“結夏”。
虛明心地:指清凈空明的內心境界,虛,空寂;明,明澈。
機巧:機心巧詐,此處指因執著所求而產生的分別計較之心。
無作:佛教術語,指不刻意造作、順應自然的修行狀態。
旖旎(yǐ nǐ):形容香氣柔和、綿延。
婆娑(pó suō):枝葉紛披、隨風搖曳的樣子。
新豐:可能指地名(如唐代新豐),或借指禪門機鋒、妙法之境。
此偈為佛教禪詩,可能作于古代禪師安居修行期間。安居是僧團重要的修行階段,作者于中期觀照內心,針對修行者易生執著、計較的常見問題,以日常物象為喻,開示無求無作的禪法,引導修行者回歸本真。
全詩圍繞安居中期的修行感悟展開,通過“有求”與“無作”的對比、寒灰枯葉的意象,闡明超越執著、自然任運的禪理,語言質樸而意蘊深遠,是禪門開示的典型之作。
立中就中,滲漏難盡。
不見一法,始是半提。
向上全提,諸佛諸祖。
明不出,標不起。
龍女獻珠,狼藉凈地。
引髭聊試頗安然,
正好憑依學坐禪。
兒女環觀齊指笑,
朱顏猶未怯雙蓮。
奔走風塵計每疏,虛名到我復何如。
青云失路思高臥,白首無成悔著書。
敢詡長途存老馬,難分江水潤枯魚。
歸田賦就知何日,悵望松楸待掃除。
滿目河山感慨多,葉飛如雨水增波。
丹楓白雁生秋興,紫蟹黃花共醉歌。
頭戴南冠長已矣,手遮西日奈愁何。
登高能賦知無益,和汝題糕且一哦。
百云呵護自虞黃,神峽嵯峨接大荒。
南盡海門浮日月,北回天闕下鸞凰。
祥光繚繞神仙窟,虹氣曣?寶玉藏。
何日登高還欲賦,金門將進乞歸章。
己未秋七月,廿八直官廨。震動起重淵,衰老適相邂。
初聽蛟龍吼,水勢涌澎湃。復擬雷霆怒,擊物刀必夬。
奔走爭一門,洶洶群奪隘。帽脫鮮結纓,袒裼任衣衩。
跬步暗前途,舉足迷所屆。造物胡不仁,或是天地噫。
倉猝遘乖異,喘定神尤憊。戰剽色各變,相對不能話。
招魂幸得活,傾壓分一界。豈是九河復,溝裂分多派。
屋覆勢連雞,墻徹溷貴介。嗟哉土中人,狼藉如填債。
上帝降鞠兇,下土橫彫瘵。
月出橫林上,宿鳥無定枝。
物生各畏禍,所托輒蹈危。
老人倚壁坐,大鼾驚群兒。
雖云差自適,見事亦太遲。
猶有一可喜,永謝世俗羈。
名教扶持自問難,談情書上著鉛丹。
平生差可斯吾信,未死居然此事完。
古月一輪含妙象,梅花數點破春寒。
辟開兒女全忠孝,人獸關頭豁大觀。
今夕何年,偏覺漏喧人醉。星毬高揭,是星娥手綴。
千樹寶華,寧讓六宮剪采。幽歡剛趁,密傳詩迷。
走過紅橋,第三條、忽復會。踏歌聲里,聽搔頭玉墜。
明月暗塵,攙入暖香寒翠。為伊耽擱,梅花清睡。
四年五度訪郊村,苜蓿羹稀不厭貧。清韻喜逢須展戟,奧篇仍睹筆書銀。一筇巖壑幽棲地,五兩江湖自在身。他日愿陪雞黍社,貴鄰應不買增珍。
郊居牢落似東屯,剝啄欣聞客叩門。筆下波濤文貫道,胸中瑜瑾學逢源。西余未遂諧清賞,南浦俄驚黯別魂。金菊萬株秋露重,此時重復望來轅。
屋后藏深竹,
情知欲避人。
釣魚向東海,
難折一竿春。
庭下茸茸碧草齊,
不知桃李竟芳菲。
自從侍妾承恩后,
忘著迎春金縷衣。
卜筑幽棲選地偏,蛩然今喜老詩仙。荷衣獨曳溪橋雨,藜杖同驅澗戶煙。出谷雛鶯眠葉底,爭枝戲雀墮檐前。來游莫向人間說,此地人間別有天。
柴門斜傍白鷗洲,一水瀠回一徑幽。下榻焚香窺二酉,登壇索賦共千秋。衰殘莫逐孤魂去,粗糲何妨鎮日留。占斷青山原我輩,煙霞錮疾不須瘳。
非關消渴臥文園,計拙交窮且避諠。垂柳差同彭蠡澤,種桃錯擬武陵源。舟橫過雨竹邊渡,樹擁歸云水上村。青眼相逢吾老矣,更期投轄續清尊。
卜居何必覓靈氛,獨向玄亭問子云。江上鷗盟共容與,斗間龍氣已氤氳。方瞳老子空燒汞,白首中郎尚鬻文。為語萍蹤且歸去,故山原有鹿麋群。
春風梧苑,慣柔毫閑弄。況有蘭閨玉人共。向金臺、斗韻珠海分箋,全不數,當日秦娥簫鳳。
梁園飛絮早,綠繡空囊,豈意韶華遽相送。銀字掩孤嚬、一卷哀辭,嘆我已、潘絲霜重。
算香散、蘅蕪十年馀,又振觸、西湖那時殘夢。
信宿山塘泊,紞如更鼓沈。
月光臨水動,鐙影隔林深。
獨夜何能醉,羈人祇費吟。
游船歸絡繹,迢遞管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