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紀游七首 大龍湫
深冬雷未蟄,雨雹半空飛。
久立怪生眼,回看日變暉。
萬松聲不出,尺蜃鬣猶威。
僧說分流闊,長年無旱饑。
深冬雷未蟄,雨雹半空飛。
久立怪生眼,回看日變暉。
萬松聲不出,尺蜃鬣猶威。
僧說分流闊,長年無旱饑。
深冬時節雷聲未蟄伏,雨雹在半空中飛舞。長久站立讓人眼生奇異之感,回頭看太陽也改變了光輝。萬棵松樹的聲音都被掩蓋,小龍的鬣毛依然顯得威嚴。僧人說水流分支寬闊,常年都不會有旱災饑荒。
蟄:動物冬眠,這里指雷聲像動物蟄伏一樣停止。
怪生眼:讓人眼睛產生奇異的感覺。
暉:光輝。
尺蜃:指小龍。蜃,傳說中的蛟龍類動物。鬣:指動物頸上的長毛。
分流闊:水流分支寬闊
作者前往雁山游覽,大龍湫的獨特景觀給其留下深刻印象,在游覽過程中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可推測是在作者游歷雁山期間,當時可能處于冬季,大龍湫的景象與平時不同,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大龍湫的冬日奇景,突出其壯觀與獨特。其特點是通過生動的描寫展現景色,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為研究雁山景色和古代文人游覽創作提供了資料。
他日容臺議,功書預討論。
襚章三品貴,誄策二名尊。
遺直將誰繼,清風想尚存。
戢棺何所恨,牖下史魚言。
西李風流遠,中朝族望幽。
寵榮三學士,試守六藩侯。
不見登時棟,還驚失夜舟。
平生喜名理,一致視浮休。
榮觀流傳動草萊,中官賜設上尊開。
鼓歌?窱聽疑夢,肴果聯翩餽有臺。
斧藻故應宜舊德,棟梁非復稱凡材。
虛堂欲踵曹參事,試問齊人或肯來。
漠漠秋陰護掖垣,青云祇在兩楹間。
宮樓唱罷雞人遠,門闕朝歸虎士閑。
華蓋北瞻夭帝座,蓬萊東想道家山。
卻慚久此隨諸彥,文采初無豹一斑。
滿眼霜吹宿草根,謾知新歲不逢春。
卻疑青嶂非人世,更覺黃云是塞塵。
萬里張侯能奉使,百年曾子肯辭親。
自憐許國終無用,何事紛紛客此身。
邑屋為儒知善政,市門多粟見豐年。
追攀更覺相逢晚,談笑難忘欲別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鳴弦。
輕舟后夜滄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漢有洛陽子,少年明是非。
所論多感概,自信肯依違。
死者若可作,今人誰與歸。
應須蹈東海,不但涕沾衣。
釀成吳米野油囊,卻愛清談氣味長。
閑日有僧來北阜,平時無盜出南塘。
風亭對竹酬孤峭,雪逕尋梅認暗香。
江水中??應未變,一杯終欲就君嘗。
萬里書歸說我愁,知君不忘北城幽。
一篇封禪才難學,三畝蓬蒿勢易求。
欲與山僧論地券,愿為鄰舍事田疇。
應須急作南征計,漠北風沙不可留。
山蔽吳天密,江蟠楚地深。
浮云堆白玉,落日瀉黃金。
渺渺隨行旅,紛紛換歲陰。
強將詩詠物,收拾濟時心。
木杪田家出,城陰野逕分。
溜渠行碧玉,畦稼臥黃云。
薄槿煙脂染,深荷水麝焚。
夕陽人不見,雞鶩自成群。
布衣阡陌動成群,卓犖高才獨見君。
杞梓豫章蟠絕壑,騏驎騕褭跨浮云。
行藏已許終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
便恐世間無妙質,鼻端從此罷揮斤。
天上空多地上稀,初寒風力故應微。
那能鎮壓黃塵起,強欲侵凌白日飛。
邑犬橫來矜意氣,窟蟾偷出助光輝。
都城只有袁安憊,我亦年年幸賜衣。
正名百物自軒轅,野老何知強討論。
但可與人漫醤瓿,豈能令鬼哭黃昏。
鼎湖龍去字書存,開辟神機有圣孫。
湖海老臣無四目,謾將糟粕污修門。
歲暮欣逢蓋共傾,川涂南北豈忘情。
事經官路心應折,地入家山眼更明。
江上月華空自照,梅邊春意恰相迎。
關河不鎖真消息,野客猶能聽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