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雙松堂
和平堂前列四皓,雙松為主雙檜賓。
深山大澤不肯住,鞭霆駕雨來重闉。
蒼髯梳風音瑟瑟,霜皮凝雪冰粼粼。
靜有精神觀世變,悄無顏色阿緌紳。
朱幡皂蓋幾來去,丹楹藻棁方更新。
魏武子孫敦宿好,十八公子忻相親。
世間靈物妙難測,一氣長存天地仁。
巍巍堂下萬休戚,左右冷眼時笑顰。
或然一念私欲勝,垂垂二老能相嗔。
起居出入知所敬,愿言共保千千春。
和平堂前列四皓,雙松為主雙檜賓。
深山大澤不肯住,鞭霆駕雨來重闉。
蒼髯梳風音瑟瑟,霜皮凝雪冰粼粼。
靜有精神觀世變,悄無顏色阿緌紳。
朱幡皂蓋幾來去,丹楹藻棁方更新。
魏武子孫敦宿好,十八公子忻相親。
世間靈物妙難測,一氣長存天地仁。
巍巍堂下萬休戚,左右冷眼時笑顰。
或然一念私欲勝,垂垂二老能相嗔。
起居出入知所敬,愿言共保千千春。
和平堂前排列著如商山四皓般的樹木,雙松為主,雙檜為賓。它們本可住在深山大澤,卻仿佛駕馭著雷霆風雨來到這城郭。松枝在風中作響,樹皮如凝雪般泛著冰寒的光澤。它們安靜地守著精神,冷眼旁觀世間變化,不刻意迎合權貴。官員們來來去去,堂宇重新裝飾。魏武的子孫保持著舊好,眾多公子樂意與它們親近。世間靈物奇妙難測,它們蘊含著天地間長存的仁氣。堂下的興衰禍福眾多,它們在左右冷眼旁觀,時而似有笑有顰。若有人一念間私欲占了上風,這兩棵老松也會嗔怪。人們起居出入應懂得敬重它們,希望能共同長保歲月。
四皓:指商山四皓,這里比喻堂前的樹木。
重闉(yīn):城郭。
蒼髯:指松枝。
霜皮:指松樹的皮。
阿緌(ruí)紳:迎合權貴。緌紳,指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
朱幡皂蓋:指官員的車馬儀仗。
丹楹藻棁(zhuō):指華麗的堂宇裝飾。楹,柱子;棁,梁上的短柱。
魏武子孫:可能指與曹操家族有淵源的人。
十八公子:泛指眾多公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可能是詩人在看到雙松堂前的雙松和雙檜后有感而發。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些追逐名利、阿諛權貴的現象,詩人借雙松的形象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對美好品質的向往。
這首詩以雙松為主題,通過對雙松形象的描繪和贊美,諷刺了世俗的權貴,宣揚了高潔正直的品質。在文學上,其獨特的意象運用和情感表達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展現了詩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學才華。
金塔青冥上,孤城蒼莽中。
淺山寒帶水,旱日白吹風。
人事劇翻手,生涯真轉蓬。
高眠待春漲,鮭菜伴南公。
寒羊肉如膏,江魚如切玉。
肥兔與奔鶉,日夕懸庖屋。
嬉嬉顧妻孥,滋味喉可欲。
謫官但強名,比者何不足。
塞向久室處,帟幕亦復周。
溫爐熾薪炭,永夜炎光流。
五更屋霜重,重衾如無裘。
興懷無衣子,卒歲聊優游。
我詩四十心不動,寵辱悠悠付春風。
圣朝湔洗諸老成,顧我衰晚名亦共。
魯人詩書久寂寞,間壁不歸書府送。
道衰洙泗忽千載,后來為政誰輕重。
平時擇守要有補,豈但坐使民供貢。
吾邦邑子有游夏,未肯無言受愚弄。
天王有意蘇疲俗,何術與紓鞭箠痛。
應須問道東家翁,必也斯民使無訟。
紅點薔薇架,綠深桃李蹊。
語鶯知果熟,忙燕聚新泥。
節物有常態,羈游無定棲。
寧須說鵬鷃,物理固應齊。
炎暑戰已定,清秋當抗衡。
碧云生雁思,幽草見蛩情。
曬麥村墟靜,觀書枕簟清。
誰能酌玄酒,來破屈原醒。
朝看東南云物好,便有清風收濁潦。
吾知天意將悔禍,約束蛟龍便粳稻。
山川轉眼異明晦,冠屨宜人亦輕燥。
微涼入堂酒味好,一杯徑醉愁如掃。
清幽枕簟東窗下,曉睡老雞呼不覺。
愚公移山寧不智,精衛填海未必癡。
深谷為陵岸為谷,海水亦有揚塵時。
杞人憂天固可笑,而不憂者安從知。
圣言世界有成壞,況此馬體之毫厘。
老人行世頭已白,見盡世間惟嘆息。
俯眉袖手飽飯行,那更從人問通塞。
我雖不見韓干馬,一讀公詩如見者。
韓生畫馬常苦肥,肉中藏骨以為奇。
開元有臣善司牧,四十萬匹屯山谷。
養之罕用食之豐,力不曾施空長肉。
韓生圖像無乃然,我謂韓生巧未全。
君不見昔時騏驥人未得,饑守鹽車惟有骨。
昂藏不受塵土侵,伯樂未來空佇立。
騏驥乏食肉常臞,韓生不寫瘦馬駒。
誰能為驥傳之圖,不如凡馬飽青芻。
指可握而足,臂可攘無他。
何為勤藥物,杵臼日諠嘩。
指臂何與人,正欲使其佳。
念此慚吝生,達人其我嗟。
平生落寞意,況此秋池側。
寒水靜無波,衰荷委余碧。
蕭蕭動風鬢,照影感新白。
來往雙浴鳧,爾生真自得。
出門憚應接,俗士不多情。
對酒輒拜辭,好禮以求名。
嗟嗟名幾何,曷足善爾生。
共處一泡中,倏忽風濤驚。
好飲信無補,不飲亦何成。
山陽賢者有徐子,親沒十年哀不已。
精誠感天天為悲,甘露常沾墳樹枝。
徐子行年過五十,衣不披體常苦饑。
天公盍使少富足,甘露萬斛真何為。
虛恩浮惠天猶爾,安得世人無巧偽。
山邊白云閑不掃,廟前土馬荒春草。
山下松花龍甲光,東風古柏吹煖香。
朝霞為裳水為佩,守廟千年老龍在。
清風掃堂神暮還,山頭月出溪潺潺。
仁宗之初公有聲,一世懦者聞之驚。
日行古義不顧俗,師事孫子傳其經。
掃堂捧杖供賤役,侍師之坐隨師行。
質疑問道無敢變,當世始知師與生。
作為文章不徒發,譏切時事排公卿。
俗儒毀譽無所出,乃取過行為譏評。
過于仁義罪固小,矯弊自合違中行。
人皆不及子獨過,過者之罪誰為輕。
開編偶誦子詩句,辭氣磊落嚴以清。
吟哦令我不能舍,想見眉宇寒崢嶸。
高風一泯不可見,安得壯士能經營。
惜哉朽骨不可作,徂徠廢土知誰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