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勉昶道者題經
念佛直須參佛透,看經容易悟經難。
聲音未必如來見,盂缽長教嶺上觀。
了得貪嗔癡一集,更超戒定慧三般。
祖師食盡人間蔗,千古留楂咬嚼看。
念佛直須參佛透,看經容易悟經難。
聲音未必如來見,盂缽長教嶺上觀。
了得貪嗔癡一集,更超戒定慧三般。
祖師食盡人間蔗,千古留楂咬嚼看。
念佛一定要透徹地參悟佛法,讀經容易但真正領悟經義很難。誦經的聲音不一定能讓如來感知,而要常像僧人手持盂缽在山嶺上修行那樣去體悟。若能了卻貪、嗔、癡這三毒,就能超越戒、定、慧這三學。祖師已經嘗遍了人間佛法的甘甜,留下千古的‘殘渣’供后人去咀嚼品味。
直須:一定要。
參佛透:透徹地參悟佛法。
如來:佛的十大稱號之一,這里指佛。
盂缽:僧人乞食和誦經時使用的器具。
了得:了卻、消除。
貪嗔癡:佛教所說的三毒,即貪欲、嗔恚、愚癡。
戒定慧:佛教的三學,即戒律、禪定、智慧。
祖師:佛教宗派的創始人。
楂:同‘渣’。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內容推測,應是在佛教修行氛圍濃厚的環境下創作。當時佛教發展,修行者眾多,但很多人可能只是流于表面的誦經念佛,作者為了勸勉修行者深入參透佛法而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勸勉修行者要深入修行,去除貪嗔癡,超越戒定慧。其特點是用直白語言講佛理,在佛教文學中有一定價值,為修行者提供了修行的思路和方向。
禮經之重,
祭典為宗。
上公攝事,
進退彌恭。
庶品豐潔,
令儀肅雍。
百祥萃止,
惟吉之從。
于昭祀典,致享坤儀。
備物咸秩,柔祇格思。
功宣敏樹,日益鴻禧。
持載品匯,率土攸宜。
〔宮一曲〕堪輿之間,最巨惟瀛。包干括坤,吐日滔星。祀典載新,禮樂孔明。鑒吾嘉頼,來燕來寧。
載酌載獻,以純以精。
歌傳夜誦,物備秋成。
報本斯極,聽卑則明。
愿儲景貺,福我群生。
霈兮隠兮,
蹶其陰威。
相我有終,
胡寧不知。
我幣有陳,
我邸斯珪。
豈維有陳,
于以奠之。
圣人之德,無加于孝。
思皇孝宗,履行立教。
始終純誠,非曰笑貌。
于萬斯年,是則是傚。
于昭神祖,運撫明昌。
肇新百度,克配三王。
遐荒底績,圣武維揚。
永言執競,上帝是皇。
群公卿士,
咸造在庭。
式燕以衎,
思均露零。
穆穆明明,
于斯為盛。
歸美報上,
一人有慶。
帝在合宮,
鑒觀盛禮。
黍稷惟馨,
神心則喜。
禮備樂成,
亦既歸止。
億萬斯年,
以貺多祉。
〔黃鐘為角〕眷此尊祀,實惟仲春。
青圭束帛,克祀克禋。
庶蒙嘉惠,嗣續詵詵。
神之降鑒,云車來臻。
生民之朔,衣皮而群。惟圣有作,被冒以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欲報之德,金石諧均。
孰為大辰,
維北有斗。
曾是彗星,
斯名孔有。
幽榮報功,
潔齊敢后。
容與嘉觴,
式歆旨酒。
風雨時若,自天降康。
稼穡滋殖,自神發祥。
谷我婦子,豐年穰穰。
報本嚴祀,齊明允臧。
〔太簇為征〕
小大率禮,不愆于儀。
展采錯事,秩祀孔時。
維今之故,閱我數度。
修厥典常,神其來顧。
崇崇壇階,
靈既降止。
有嚴執奠,
承祀茲始。
明靈在天,
式顧庶察。
澤潤以時,
永拂荒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