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山右史父宣義挽章二首 其一
經笥深無底,高談一座傾。
置身初濩落,有子晚光榮。
命服鄉閭賀,安輿里巷迎。
風枝何不定,忽忽到佳城。
經笥深無底,高談一座傾。
置身初濩落,有子晚光榮。
命服鄉閭賀,安輿里巷迎。
風枝何不定,忽忽到佳城。
您學識淵博如無底的經笥,高談闊論能讓滿座人傾倒。您起初仕途坎坷不得志,晚年因兒子有出息而榮耀。您獲得朝廷賜予的官服,鄉里人都來祝賀,您坐著安穩的車子出行,里巷的人都出來迎接。可這如風中樹枝般的命運為何如此不穩定,轉眼間您就到了那墓地。
經笥:比喻博學之人,形容人肚子里有很多學問。
濩落:淪落失意。
命服:古代帝王按等級賜給臣下的禮服。
安輿:安車,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車,高官告老或征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賜乘安車。
風枝:比喻父母亡故,不得奉養。
佳城:指墓地。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較為重視學識和家族榮耀。詩人可能與逝者或其家族有一定交往,在逝者去世后,為表達對逝者的敬意和哀悼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悼念葉子山右史父宣義。突出特點是通過對比展現逝者一生的起伏,情感表達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能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人們對學識、家族榮耀的重視。
地水火風,因緣會同。
見聞知覺,門戶疏通。
隨宜而得用,及盡而亡功。
明白機輪還自轉,相逢誰識大家翁。
白發蒼顏,三篾住山。
開眼不覺曉,靜坐不知閑。
善應全機用,靈明入道環。
而今相伴塵中去,榆葉青錢莫我慳。
妙藏絕鄰,畢竟無身也清虛之理真。
幽靈獨神,須臾返色也自照之智親。
云寒有雪意,天遠連秋津。
緣起佛種,覺生幻塵。
語細音柔,丹山鳳鶵之韻。
目深眉重,檀林師子之顰。
借位途中賓主,借功門里君臣。
洞水逆流,望云巖而半肯。
曹山顛酒,知清稅未全貧。
曲木床頭握麈尾,心傳一句付其人。
慧而能定,定而能應。
空有短長,初無欠剩。
定慧力莊嚴,性相心齊證。
妙觀察智照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松老有骨,竹癯無肉。
雪發覆顛,霜眉映目。
須菩提坐空而談,維摩詰卷辨而默。
拈來何處不相逢,日面佛兮月面佛。
胸次飽丘壑,乃覺軒裳輕。舉世沈湎時,勇退公早醒。
十年煙雨蓑,手種松杉成。蒼根鬰寒霧,老色入戶庭。
棲心不爭地,似欲畢此生。那知戎馬際,亦使山房驚。
四海方蕩潏,積骸盈破城。公豈失策者,獨留枯槁形。
賊舟會稍遠,請復安柴荊。暗泉雜夜雨,稚筍肥晨烹。
起予歸去來,故山今可行。胡為困羈旅,浩嘆常吞聲。
太行之雪春不消,黃河之月夜更饒。
家風許清白,身世自超搖。
離微器重,出沒機調。
光燄波瀾俱滿浄,珊瑚林樹漲高潮。
混處還須轉側看,底時妙在一絲端。
閑云卷雨秋空闊,明月流輝夜水寒。
棹破波光華細碎,夢驚蓬曉影團??。
真機分應頭頭準,卻出黃蘆把釣竿。
至微至精,無像無名。
其傳也默而成,其得也虛而盈。
夜永斗柄轉,秋高河漢橫。
人來借問正因字,鼠糞無將污我羹。
淮海元龍公輩流,何勞老手鎮方州。
雍容行色自登覽,邂逅故人仍倡酬。
眼界早驚云子熟,官期能為荔枝留。
臨分莫話中原事,想見家山只夢游。
動若出山云,止如居谷神。
無心千種用,有應十方真。
通氣相煩鼻孔,說禪不掛口唇。
誰知默默坐中意,長養曇華劫外春。
心空月高,發白雪饒。
氣吞百川兮其口如海,浪卷萬里兮其舌翻潮。
一句直指,三乘獨超。
忽雷破蟄起平地,赤腳踏虹登九霄。
影草笑無術,爛柯知有樵。
有應之身,無位之人。
隨方而見,妙觸而神。
山林森森春在木,江湖澹澹秋生津。
語不投機不展事,云門一路從來親。
紫巖廣兮,作鎮坤位。
盡臣之道,厚德以載。
開國南陽,厥緒光大。
是似是續,福祿未艾。
淵源徹底碧涵秋,誰道寒光凝不流。
轉盼蘆華與明月,更無一物礙船頭。
去來得妙,縱橫自由。
巨鼇犯餌快須掣,便是仙山墜也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