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互相警戒。
放倒軍旗,停止擊鼓,指隱秘軍事行動或停止戰斗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敵人聞聲早就偃旗息鼓,逃得無影無蹤。也比喻停止做某事面對紛紛的指責和抗議,他們只能偃旗息鼓。
1.驕傲。
1.安息貌。
2.驕傲自得貌。
3.倒臥狀。
4.猶巍然。
5.猶公然。 6.猶儼然。
1.禁閉。
1.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和卜商(字子夏)的并稱。
1.傲慢放縱。
1.服帖。
1.謂依托以安身。
1.打更的梆子藏而不用,表示世道太平,無須警戒。
1.仰臥,睡臥。
1.停息武備。
1.停息武備,崇尚文教。
1.同"偃武修文"。
1.見"偃武息戈"。
1.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1.同"偃武修文"。
1.同"偃武修文"。
1.見"偃武息戈"。
停止戰備,提倡文教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
1.謂偃兵息民。
2.斂藏退息。
3.睡臥止息。
4.停止;使停止。
5.平靜,安靜。
1.休息。
1.覆壓下垂貌。
2.猶偃臥。
1.彎曲貌。
2.輕拂貌。
①俯仰見通天巖沓諸石山之上,縱橫偃仰不可狀。②謂隨世俗應付或進退;與時偃仰,不廢其道|與時遷徙,與世偃仰。③指安居,安閑舒暢的生活借書滿架,偃仰嘯歌。
1.偃仰。俯仰,隨從人意。
1.睡眠夢囈。
1.橫臥形的半弦月。
2.泛稱半月形。
3.指額骨如半月之形。相法認為極貴之相。
4.營陣名。
5.指唐李林甫的偃月堂。
1.刀名。刀頭形似半月,故名。《三國演義》第五回稱關羽使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因亦稱"關刀"。
1.唐權臣李林甫的代稱。因李林甫有偃月堂,故稱。
1.半月形的營壘。
1.唐李林甫堂名。《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林甫有堂如偃月,號月堂。每欲排構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傷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后因以喻稱權臣嫉害忠良的地方。
1.半月形的陣營。
1.半月形的軍陣。
1.彎曲下垂。
1.阻塞行路。
1.復姓。春秋時吳國有偃州員。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1.地名。相傳為舜避堯子丹朱所居之地。
1.亦作"偃潴"。
2.陂池。
1.見"偃豬"。
1.仆倒轉動。
1.暗淡貌。
2.遮掩。
3.艷麗超群。
1.昏暗貌。
1.倒塌。
2.掩蓋敗績。
1.止息誹謗。
1.捂住鼻子。表示對骯臟﹑發臭之物的厭惡。
2.遮掩口鼻低聲說話。表示謹慎小心。
3.《韓非子.內儲說下》"魏王遺荊王美人,荊王甚悅之。夫人鄭袖知王悅愛之也……因為(謂)新人曰'王甚悅愛子,然惡子之鼻。子見王,常掩鼻,則王長幸子矣。'于是新人從之。每見王,常掩鼻。王謂夫人曰'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也?'對曰'不知也。'王強問之,對曰'頃嘗言惡聞王臭。'王怒曰'劓之。'"《戰國策.楚策四》亦載此事◇以"掩鼻"為女子進讒離間之典。
1.猶擁鼻吟。
1.關閉。
2.隱瞞,包庇。
1.庇護,包庇。
1.遮蔽。
2.指遮蔽之物或地方。
3.蒙蔽;隱瞞。
4.引申為袒護。
5.蓋過,超過。
1.軍事上用以保護人員或物資免受敵方炮火損害的掩蔽工事。一般構筑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