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洗刷。
1.白臉紅唇。有時形容面顏姣美。
(~兒)極細(xì)的顆粒;細(xì)屑金屬~ㄧ研成~。
1.婦女化妝用的白粉與黛墨。
2.繪畫用的白粉與黑墨。泛指繪畫顏料。
3.借指圖畫。
4.引申為作畫。
5.演員化妝用的白粉與黑墨。 6.借指戲劇。 7.白和黑。 8.指區(qū)分黑白;分辨清楚。 9.猶粉飾,掩蓋真相。
化裝上臺演戲。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臺(含譏諷意)。
白色的水牌。
(~兒)用綠豆、白薯等的淀粉制成的片狀的食品。
1.敷粉時用來蘸粉拍臉之物。
撲粉的用具,多用棉質(zhì)物制成。
芡粉加水?dāng)嚢瓒傻暮隣钗铮┳霾藭r勾芡用。
1.喻女子容顏美好。借指美女。
2.白色。
3.指粉紅色。常用以形容有關(guān)艷情的事件。
4.粉飾;裝飾。
土壤中介于沙與黏土之間的細(xì)顆粒,捏在手中像面粉,細(xì)膩而不粘手‖粉沙的土壤保水能力好,適于種植馬鈴薯、花生等。
1.犧牲性命。
1.見"粉身碎骨"。
身體粉碎(多指為了某種目的而喪生)。
1.尚書省的別稱。《太平御覽》卷二一五引漢應(yīng)劭《漢官儀》"省皆胡粉涂畫古賢人烈女,郎握蘭含香,趣走丹墀奏事。"世因稱尚書省為"粉省"。
1.粉制的食品。
涂飾表面,掩蓋污點或缺點~門面 ㄧ~太平。
1.謂涂飾外表,掩蓋實情,把混亂腐敗的局面,裝點成太平盛世的樣子。
1.即粉省。尚書省的別稱。
①用白堊等涂抹墻壁等房屋~一新。②〈方〉在建筑物的表面抹上泥、石灰、水泥等材料,有時再刷上灰漿或做出各種花紋。③〈方〉抹在建筑物表面的保護(hù)層。
用綠豆等的淀粉制成的線狀的食品。
①碎成粉末~性骨折 ㄧ茶杯摔得~。②使粉碎~機(jī)ㄧ~礦石。③使徹底失敗或毀滅~敵人的進(jìn)攻。
1.嬌美的姿容。
1.傅有白粉的前額。題,額頭。
1.妓女。
2.戲曲中凈角一種,以粉涂面扮演奸佞人物。如京劇《空城計》之司馬懿﹑《打嚴(yán)嵩》之嚴(yán)嵩等。
1.畫圖。
1.食品名。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猶今之麻團(tuán)。
1.女子。多指妓女。
2.指白桃花。
1.竹筍的外殼。
1.尚書省之別稱。闈,宮中小門。
2.唐宋時由尚書省舉行的試進(jìn)士的考場。闈,舊稱試院。
1.女子梳妝之所。猶言妝次。
1.淫蕩的色情戲。
1.淡紅的云霞。借指粉紅色。
沾著黃、白等顏色粉末的線,裁衣服時用來在衣料上打上線條打~。
1.潔白的絲綿。
2.指柳絮。
3.指絲綿做成的粉撲,用以蘸粉敷面。
1.杭人對胡桃的戲稱。意謂敷粉時含于口中作為楦頭。
1.嬌艷的顏色。借指花朵花瓣。
2.指美麗的容顏。
1.猶粉飾。
1.粉黛脂澤,均為化妝用品。引申為裝飾。
2.修飾,潤色。
3.特指文詞上刻意雕飾。
4.掩飾。
米粉肉。
1.極言白晳,宛如粉妝成,玉雕就。
1.見"粉妝玉琢"。
1.猶油嘴。
1.溫和慈祥的儀容。多用作敬詞。
1.《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瞓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意謂仁義禮智植根于心,它生發(fā)出來的神色,清和潤澤地表現(xiàn)在顏面,顯露在肩背,散布到手足四肢◇以"瞓面盎背"為仁德者修養(yǎng)到家的表現(xiàn)。
1.溫和慈祥貌。
1.溫和慈祥的容貌。
2.特指遺像。
3.天然光澤的臉色。
1.道家稱九天的第五天。
1.溫和慈祥的容貌。
1.鹿的一種,全身毛黃褐色或帶赤褐色,有白色斑紋,角的上部扁平或呈掌狀,尾略長,性溫順。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