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自發(fā)形成的價格進行商品交換的市場。
1.心懷辛酸。
1.猶銜木。
1.口含胡須。東漢溫序為隗囂別將茍宇所拘劫,堅強不屈,拒絕投降。宇賜劍使自裁。"序受劍,銜須于口,顧左右曰'既為賊所迫殺,無令須污土。'遂伏劍而死。"事見《后漢書.獨行傳.溫序》◇因以"銜須"表示臨難不屈﹑大義凜然。
2.口含胡須。一種憤怒的表示。
1.含哀;心懷憂傷。
2.父母死后守喪。
3.蒙受冤屈。
4.關懷,顧恤。
1.承受教誨。
1.謂籠罩著云氣。
1.見"銜耀"。
1.亦作"銜曜"。
2.猶銜燭。亦指銜燭照耀。傳說西北幽冥之處,日光不到,有神龍銜燭照耀之。事見《楚辭.天問》﹑《山海經.大荒北經》﹑《淮南子.墬形訓》。
1.懷著勇氣。
1.《韓非子.說林下》"鳥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將欲飲于河,則必顛,乃銜其羽而飲之。"后用為相助之典。
1.猶銜璧。
2.鑲嵌著玉。
含冤,有冤無處申銜冤悲泣|負屈銜冤。
1.亦作"銜冤"。
2.含冤。謂冤屈無從申訴。
1.心懷冤枉,身受委屈。
1.心懷怨恨。
1.猶銜杯。
1.感念知遇之恩。
1.奉旨。
1.猶懷志。
1.一種烤炙鵝鴨等家禽的方法。
1.猶接踵。
1.相傳曾有鶴為獵人所射,噲參醫(yī)其瘡,愈而放之,后鶴夜到門外,參執(zhí)燭視之,見鶴雌雄至,各銜明珠以報參。又,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歲馀,蛇銜明珠以報。事見《淮南子.覽冥訓》漢高誘注﹑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詩文中常用為報恩之典。
2.《初學記》卷二七引晉王嘉《拾遺記》"黃帝之子名青陽,是曰少昊,一名摯,有白云之瑞,號為白帝。有鳳銜明珠致于庭,少昊乃拾珠懷之,使照服于天下。"后用恩賞之典。
1.口含火炬。
2.指口含蠟燭。
1.亦作"癵病"。
2.指小兒痙攣之癥。
1.因癲癇發(fā)作而筋脈抽搐拘攣之類病癥。
1.癲癇抽搐。
1.亦作"癵疾"。
2.即癲癇。俗稱羊癇風或羊角風。
1.因癲癇發(fā)作而筋脈拘攣強直之類病癥。
1.因癲癇發(fā)作而昏厥。
1.因癲癇發(fā)作而眩暈。
1.癲癇之類病癥。
1.見"癇瘛"。
1.遲慢。
2.仿徨。
3.搪塞。
4.天仙子的別名。
1.猶行乞。
1.即行縢。
2.行囊。幐,盛物的布袋。
1.綁腿布。
2.喻遠行。
1.行文提取人犯﹑案卷或有關之物。
1.行空,經行天空。
2.曲調名。
1.賦田,授田。
2.謂經行于田間。
1.商行開業(yè)的憑帖。
1.猶言吃得開,兜得轉。
1.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1.供寺院役使的小和尚。
1.即行童。
1.猶行人,行路人。
1.道路。
1.謂辭去官職。
1.巡查駐軍。明高啟有《次韻陳留公見貽湖上行屯之作》,其首聯云"湖陰巡壘罷,緩服上仙舟。"
1.見"行橐"。
1.亦作"行槖"。
2.即行囊。